4月19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趋同:
痔疮膏和口红合名?别把“国潮”玩坏了!
“国潮”正成为消费热词。但不少“国潮”品牌本末倒置,过于注重营销,忽视了产品质量和产品设计。更有甚者,为了贴上“国潮”标签,痔疮膏和口红开启“跨界联名”,消费者直呼“辣眼睛”。“国潮”下的“冷思考”,如果“国潮”继续“野蛮生长”,最终不利于国产品牌的发展,更会影响中国人自身和外界对中国的文化认知。
首先,要警惕“做空”“国潮”二字。与“国潮”挂钩的国货涨价,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聚集一部分出于“好奇心”而来的消费者。但消费者在支付了几笔较高的费用后,如果发现产品质量并没有以“国潮”概念提升,自然就会放弃。其次,要警惕中华文化“窄化”。在“国潮”作用下,中华文化有了具体载体,但如果做得不好,容易产生副作用。尤其是在国际上,国外消费者更倾向于将中国文化等同于“国潮”下的京剧脸谱、祥云等符号。再次,要警惕中国的“不良制造”。产品的核心是质量。如果“国潮”的出现能带来涨价,会有更多国产品牌想走这条“捷径”,放弃创新。光明日报评论指出,无论如何,“国潮”的兴起为国货再次走红开了个好头。接下来,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要同时发力,提升“国潮”产品质量,讲好中国品牌新故事。
儿童食品不应成为商家打的“概念牌”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儿童食品”并不是食品分类,而是面向儿童营销的食品。其火爆市场的背后,是儿童市场的高溢价和好收益。一直以来,我国儿童食品行业标准的缺失,让这一细分市场野蛮生长。过去,有很多产品不是打着“儿童食品”的旗号,实际上主要卖给儿童。
比如“高油、高糖、高钠”辣条,很多来自卫生条件一般的小作坊。近年来,随着相关治理的不断深入,这些触及儿童食品市场下限的商家难以为继,而那些走高端路线的商家仍未受到应有的监管和约束。
要让儿童食品“名副其实”,关键是标准先行。2020年6月,中国副食品流通协会等联合发布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儿童零食的专门标准。但该标准是行业协会发布的指导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对商家约束作用有限。光明。com评论认为,从长远来看,儿童食品行业必须走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不妨效仿婴幼儿奶粉标段的设计,根据青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营养需求和体质特点,划定不同类型儿童食品的标准,符合相应标准才能标注“儿童食品”,让“儿童食品”不再成为商家想打的“概念牌”。
疏通物流配送是“输血救命”
4月17日,京东物流3246名快递小哥和分拣员以“单向物流”方式支援上海的消息刷屏。除了驰援上海的京东快递小哥,其他物流配送公司也纷纷行动起来。按照这个速度,上海物流配送的梗阻将得到化解。受疫情影响的城市释放的信号表明,疏通物流配送不仅是打通市场微循环,更是“输血救命”。物流配送公司增援上海,为解决民生问题找准路子。只有让专业的物流小哥动起来,才能把全国驰援的物资和商品送到千家万户,既消解了人们的生活焦虑,也配得上各方的善意和厚爱,更能通过市场力量弥补社会组织的短板,重振人们对基层治理的信心。
通则不痛,痛则不管用。物流人员入沪,实际上是用市场化手段及时补足市场化寄递短板,疏通民生供应微循环,加快解决民生物资遇到的配送难题。北京青年报
评论认为,疏通物流配送微循环,不仅解决了上海救援物资入户难的问题,也为抗疫下的封控地区提供了保供稳价的解决方案。物流配送做大做强了中国的数字经济,也增强了中国的消费动能和民生福祉。在日常生活中,物流配送为千家万户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紧急时刻,市场化物流配送是“输血救命”,保供稳价。
千万续费难住中科院。COM“霸蛮定价”扼杀学术活力
知网坐地起价,连年抬高,业内早有评论。这笔近千万元的续费,最终成为压垮中科院与知网脆弱“合作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从逻辑上讲,知网因自由交易、自由交易而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真正的问题是,知网整个商业道德和盈利方式本身就存在巨大缺陷。需要厘清的是,论文等学术资源在性质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应秉持公益性和开放性,造福“社会整体”。像知网这样,将学术论文作为“公司资产”购买,低价出售,待价而沽,挟持要价,不是一门体面的生意,或者在道德正当性层面存疑。事实上,在“文献数据库”这一细分市场,知网早已形成实质性垄断,其滥用支配地位随意定价,买方基本束手无策。
知网越来越强大,相应地,学者、期刊、高校等都成了弱势群体。学术作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被作为渠道和中间人的知网扼杀了。他们为什么不受委屈?封面新闻评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用好行政监管权,严惩可能出现的价格违法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还要充分调动公众和市场资源,培育更多知网数据库。有了替代,有了充分的竞争,有了傲慢的知网,自然会识时务、趋同。
企名网审部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