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刚:小产业有大思路,蚯蚓成助农致富“大功臣”
文/张继刚
蚯蚓营养丰富,能疏松土壤、提高地力、变废为宝、促根壮苗,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作用。蚯蚓粪中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氨基酸及多种微生物,是林果花卉蔬菜苗圃高效肥料。通过利用蚯蚓粪,深化废弃物利用,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延伸农民创意农业产业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农民脱贫致富。
“蚯蚓工厂”打造循环农业产业链。黑龙江省彬县永和乡北兴村有一家蚯蚓厂。这里生活繁殖着2800多万条蚯蚓,每天可吃掉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10余吨,相当于几天生产一车有机肥。北星村党支部书记张忠说,养殖40亩枸杞,每年可处理秸秆垃圾4000吨。北星村借助“蟑螂工厂”,引进大球盖菇种植,进一步发展优质食用菌种植产业;销售有机肥每年可为合作社带来140万元的效益,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蚯蚓养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路子。在海南省澄迈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返乡创业大学生蔡玉旭及其团队致力于将“澄迈慧牛”小黄牛打造成海南本土小黄牛的优质品牌,实现资源互补下的协同发展,优化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的整体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大学毕业后,徐如松回到家乡山东省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20日,他开始养殖蟑螂,地上种桑,地下养殖;桑树为蚯蚓遮阴,蚯蚓为桑树供肥。规模从30亩扩大到现在的200亩,帮助村民脱贫增收,形成了创意农业集群效应。
蚯蚓粪便对修复受伤树木有很好的效果。海南省三
亚市海棠区北山村明鑫苑蚯蚓养殖基地和北山村哈密瓜种植示范项目,每亩使用450公斤蚯蚓粪作为基肥,亩产近7公斤。三亚明鑫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立明说,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发现了蚯蚓粪的价值,每年产生的蚯蚓粪大部分销往岛内市县的哈密瓜、芒果、百香果、槟榔等种植基地。
返乡带动更多村民养蚯蚓致富。在政府支持下,山东省阳谷县李台镇官门口村的王成跃杰和妻子宋静投资60多万元,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租赁下官门口村黄河大堤下的40亩林地,并购买蚯蚓苗、牛粪,实行养殖、加工、储存、回收、网络销售一条龙,带动更多村民养蚯蚓致富。
发展蚯蚓养殖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烂坝子乡马路口村在雷波县人民法院的帮扶下,实施“以红心猕猴桃为主,种植名贵中药材重楼、黄精,养殖冷水鱼,牛粪养殖蚯蚓”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购进太平2号红蚯蚓200斤,并尝试牛粪养殖蚯蚓。将蚯蚓作为雅致鱼、生态土鸡的有机蛋白食品,蚯蚓粪作为有机肥用于猕猴桃、中草药种植,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发展。
蚯蚓套种套种模式种植的农产品果实色泽鲜艳、口感好。宁夏贺兰县农技中心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蚯蚓套种共育模式值得推广。宁夏聚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冠说,套种蚯蚓后,废弃秸秆和尾菜可以作为蚯蚓的饵料投喂,解决了尾菜处理难题。贺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海荣说,利用蚯蚓生物技术,可减少20%左右的肥料投入,改善作物果色和果形,最终产值提高10%左右,推动贺兰县蔬菜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发展蚯蚓养殖业推广秸秆畜禽粪污
污水等农业废弃物能排尽排,可结合推广自然发酵、厌氧发酵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等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大力推广蚯蚓套种共育模式和“畜-沼-果”“畜-沼-菜”“畜-沼-茶”等产业循环模式。积极发展立体农业、间作等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通过农机、农艺、生态农业技术有机融合,促进水土资源利用科学配置,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作者系中国创意农业理论奠基人、《创意农业与田园革命》作者)
本文由张继钢原创。欢迎关注,带给您长知识!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