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人,五湖四海”,追光的张欣:知春和向阳而生
人物名片:
张欣,河南春和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汝州市人大代表、汝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郑州市汝州商会会长。
张欣是汝州最早尝试从农村搬到城市的人之一。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南方沿海一路吹向内地,也吹遍了汝州的乡村。少年张欣神采奕奕。他辞掉铁饭碗,准备在广阔的农村大干一番。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推广,村里充满活力。张欣买了手扶拖拉机,农忙时犁地耙地,农闲时运输。
这让他得以翻土为土,投入广阔的市场,开启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500元起步开拖拉机进城
张欣对潮流的洞察比身边人更深刻。当父母还在为农田收入发愁时,他向亲戚邻居借钱的手扶拖拉机让他从泥土中解脱出来。22岁那年,这台手扶拖拉机帮助他有机会把建材送到汝州在建的工业品市场。
汝州工业品市场是当时汝州第一家非国有小商品市场。第一期有600多个小商户,他们从沿海地区、华中汉正街等地集散货物,卖袜子、鞋子、衣服,各种小商品都集中在这样一个市场里。
远见卓识、有勇有谋、有担当有情怀,是那个时代企业家的共性,这种品质在张欣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她意识到市场经济的嫩芽会快速生长时,张欣决定不开手扶拖拉机了。他租了汝州工业品市场二楼的小门面,穿过洛阳官林市场,直接到武汉汉正街进货。西装、夹克、大衣是很多批发商不敢进的高档商品,张欣把它们带到了汝州。一个月200多元的房租投入和不到300元的汉正街第一批货,是张欣正式创业的第一步。
张新友摄
记得去汉正街进货那天,在去武汉的绿皮火车上,他肩上扛着一个,手里拿着一个。“那时我还年轻。”张欣后来回忆起来,不禁感叹。“后来在帮忙拉包的情况下,拉一个包一块钱,但想省一块钱就能钻进连衣裙。”
在当时的背景下,以汉正街为中转,南风意识向内地渗透。张欣对汉正街并不满意。他往南看。还在武汉进货时,他会追溯这些产品从哪里来、在哪里生产、工厂如何运作,直到找到产业链的脉络。
这是企业家的天性。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从不拘泥于眼前的火,而是希望能找到熊熊的火。
将国际服装品牌引入河南
创业路上,张欣琢磨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哪里消费能力多,哪里就有商机。
当时,“大都市”洛阳有几家大型国营商场,当地有钱人习惯在这里购物。张欣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些商场卖的东西很雷同,很多服装款式也不是很新颖,不能满足当地有钱人的需求。
思前想后,1990年,他在这些商场里租了柜台,开了蒙特焦专柜。高端服装的推出,迅速激活了原本沉寂的商场,不少消费者到商场购买价值千元的T恤。当时,国际消费品大量涌入中国,内陆市场对这些品牌还一无所知。张新在服装市场的打法引起了郑州商场的警觉,商场随风而动,争相将目光转向国际品牌,其中就包括商业教科书亚洲。自此,洛阳、郑州商家进入品牌专柜时代。
彼时的张欣,已不是当年揣着300元闯进汉阳的年轻人。他欣赏“品牌”一词的魅力。1993年,他在汝州开了第一家男装店,取名“聪明人”,专营西服。
“要卖就专业卖,要做就做别人没做过的,做衣服
如果你不专注于这项业务,就很难赚钱。“张欣总结了做生意的小窍门。
在这样的思路下,张欣将游戏机、飞鸽自行车、卡拉OK房等这些稀罕物带到了汝州。从此,他的事业步入快车道,有了进军郑州市场的勇气,在刚刚起步的银基商贸城露出了头。
见证中原商贸城崛起
在时代大潮中,弄潮儿是最先感受到时代脉搏的人。
上世纪90年代,郑州正朝着商贸城的目标发展。近期,南有汉正街,北有相关森林。郑州要想出圈,需要打通贸易中转,充分发挥“中”“中”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大进大出、深度采购、出口带动第三产业。
在此背景下,郑州火车站周边的商业主角个个摩拳擦掌,走上聚光灯下的舞台。银基商贸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的,让郑州二七商圈的服装批发业蓬勃发展,也为河南造就了第一批千万富翁。
1997年的一个雨季,张欣凌晨四点起床,连夜乘车来到当时只有6层楼的银基商贸城。雨季,狭窄的道路被冲毁,身影忙碌穿梭。张欣穿着胶鞋,走遍了银基商贸城,选定了六楼临街的一家总面积20平方米的店铺。
历史的主角往往生来平凡,却又与平凡背道而驰。依托之前的采购经验,张欣将进货渠道改到福建,选择品牌合作。在他手中,利郎、柒牌、劲霸男装、七匹狼等商务休闲男装,波司登、鸭子服饰等民族品牌从沿海带入中原。
后来,随着常熟市场服装产业带的兴起,张欣放弃“引进品牌”,转向“反向定制”,即通过研究河南人的体型和喜好,向厂家提出款式需求进行订购。凭借独到的市场眼光,他意识到波司登、鸭衣在男装上并不占优势,而且当时大部分品牌羽绒服都比较臃肿,不适合男性,认为通过技术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痛点。所以,他用
在棉衣款式上,采用用量小、保暖性高的白鸭绒制作男式羽绒服,一推出就火爆到脱销。
凭借对服装市场的前沿判断,张欣在2003年至2010年的7年间,成为服装行业的领军人物,自己的品牌在胖东来、大张、人民路丹尼斯等多家高端商场销售,并依靠商务休闲、羽绒服等成为胖东来最大的供应商。
每每提起这件事,张欣都感叹时代浪潮下,国家给予有志青年的无限机遇。他说,自己“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从农村到城市,再到省会,感受到只有国家富了,百姓才能富”。
“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相信自己,跟着国家政策和时代大潮走。”张欣说。
书写企业家的初心与担当
如今,张欣完成了从服装到地产的切换,从创业的少年成为春和集团董事长。
在张欣的办公室里,有一幅春和景明的山水画,与他所在的企业“春和集团”的名字不谋而合。
这是张欣对事业的期许,也是她对时代大潮的感叹。他给春天的幼苗送上“春和”二字,保持初心向上的生机;人与人之间送和谐,企业的发展壮大靠的不是个人,而是团队。
他被别人误打误撞带入房地产行业后,在乱七八糟的股权项目无法推进的困境下,勇于在房地产行业站稳脚跟;他成立物业公司,希望通过物业平台,为50多岁的漳州老乡提供再就业机会;他打造了汝州第一座办公大楼--汝州商会大厦,汇集了各路企业,提高办公协作效率。他在漳州推出了现在很多房地产公司都不敢推出的“开放日工地”,随时接受业主监督;他先尝试推出符合漳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房子,为美丽家乡建设付诸行动;他响应花园城市号召,在漳州率先推出第四代绿色生态住宅,让老乡住进家家
庭院,楼上可以种绿荫的楼房;他投资900多万元,在家乡偏远山村架起自来水管,让村民吃水不再难;他每年至少捐资10万元资助孩子们的学校,如今已是漳州远近闻名的“光荣助学”;他每年公益投入超过百万元,却不愿被公众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