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研院对岛内军工产业的贡献(一)刻意隐瞒与岛内军工产业的关系众所周知,台湾工研院是岛内最大的非营利性民间财团研发机构,要从事应用研究,以加速台湾产业技术升级为目的,同时,它是一个企业组织,强调经济效益,受台湾有关方面委托,其提供的资金和捐赠,实施各类科技中长期应用研究计划,围绕包容性、前瞻性、前沿性,改善基础研究环境,开展应用型项目研究,除独立开展各类研究项目外,还经常与企业界合作并接受其委托从事短期研究项目,以改进产品和工艺为重点,进而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技术向企业转移,同时辅导岛内中小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并提供其他技术服务。工研院自1973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已由最初的3个研究所发展到电子与光电子、信息与通信、机械与系统、材料与化工、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医药等6个研究所。影像显示、系统芯片、太阳能光电、医疗设备无线识别等5个科技中心,测量、产经、纳米、创意、服务业技术应用、技术转移与服务、国际业务等7个服务研究中心,还设立了南方分院、产业学院和创新技术移动公司,拥有一个拥有6000多名员工(含研发人员)的大型高水平综合技术研究机构。参观过台湾工研院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面积很大、两层楼的综合展厅,陈列着该院近年来自主研发的大量最新科技成果和展品,没有一项与军工、武器有关。接待人员还诚恳地说,研究所从不承接和接触与军工、国防相关的科研项目。翻阅岛内有关台军的新闻报道,找不到任何有关工研院的字眼。如果断定台湾工研院与岛内军工生产无关,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工研院自成立之初,就与台湾军工制造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一直被刻意隐藏。在军事技术引进中发挥先锋作用。工研院成立的故事众所周知。彼时,台湾经济在上世纪60年代末“起飞”不久。市场空前繁荣,时任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的孙运璇、蒋经国意识到基础设施即将不堪重负。于是,他开始谋划包括北回铁路、中正机场、台中港、苏澳港、铁路电气化、南北高速公路在内的“十大建设”项目,先后完成中钢、中船、核电、石化等重要建设,为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孙运璇大力推动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认为台湾要发展重工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基础工业技术研发能力,因此,将当时主要负责工业科技研发的联合工研院、联合矿业研究院、金属工业研究院合并为工业技术研究院。以民营财团法人形式设立,取消“官办、官营”,让其自主经营,高薪聘请海外人才,开发新的产业技术,再转移到需要升级的企业,以此带动岛内经济发展。但史料中很少提及工研院的创立宗旨之一还包括积极配合岛内国防工业发展。以电子研究为例。当时,台湾从美国购买的军机、雷达、导弹等武器,都安装了大量新型集成电路(台湾称集成电路)。当时,这些集成电路只能在美国制造,而且价格昂贵。它们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一旦失败,台湾无法自行修复。工研院成立第二年,孙运璇就倡导成立电子研究所,并亲自担任负责人,推动工研院与台大、新竹交大、新竹清华、成功大学联合开展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究,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合作,耗资1000万美国元1997年,他引进其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在电子所建立集成电路试制工厂,并派出大批工程师赴美培训学习。回来后,他终于自己制造出台湾第一块集成电路。1949年集团撤退台湾后的30年里,岛内科技界的顶尖人才实际上都储存在军事防务部门,如中山理学院,军事科技发展有余力后才帮助发展经济。但这样的双轨发展其实并不经济,台工研院披着民间科研机构的外衣,比军方中山科研所更容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包括当时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和计算机信息技术。1976年,工研院出面,在台湾防务主管部门的配合下,征用军方在新竹的土地,投资成立联华电子公司,并在此设立集成电路示范工厂。此后,逐渐发展成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创造了台湾后来的半导体和信息产业。1980年19日,时任台行政部门负责人孙运璇在立法机构的施政报告中首次表示:台当局结合学术界和工业界参与军事科技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一些新式武器接近生产阶段,国防科技发展获得的技术开始向公私产业转移。当时已有22项完成移交手续。表明台湾当局决定开始向人民释放国防技术,以发展经济。但是,如果直接把军事技术塞给民间,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可以由工研院这样的单位负责过滤消化,然后根据民众的需求,由研究所修改成批量生产的流程,再适度转移。在孙运璇的报告中,台湾工研院在军技转民用中的作用显露无遗。1977年工研院正式成立三年后,开始积极介入军工技术服务,落实台当局防务部门的中长期应用科学研究计划,尤其是前瞻前沿性重点军工科技开发项目。1979年,台湾工研院制定5年研发计划,预算76亿元新台币,将积极与国防工业合作及其原有生产自动化研究列为发展重点,并开始实施。到当年10月,工研院首次公布了首批军用物资用蓝色塑料薄膜卷和红色赛璐珞薄膜卷,前者用于起始火药与冲击尾端之间的隔离绝缘,后者用于子弹中起始火药与推进剂之间的密封隔离。这两项由台防务部门“军备局”所属联勤205兵工厂(位于高雄,是U国唯一的轻武器、弹药、爆炸物制造和供应地)委托,不再依赖从美国进口。此外,联勤204厂(位于台中,是台军唯一一家生产光学、光电、军用夜视设备等观测仪器设备的企业)也委托工研院对当时军用、民防、通用口罩的橡胶质量进行改良,以减缓老化,使其更耐损坏。上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宣布与台湾“断交”,结果导致美国多项武器供应中断,当时台湾工研院所属四个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就开始积极配合台当局国防工业的发展。分别开展相关科学技术研究,除了引进遥感探测技术、高速钢铸造工具、军工用铝合金、高铬水泥磨球、微型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程序外,研究院还将把原本为电子产业提供的服务扩展到军方,为台军提供各种电子仪器校准维修、产品检验、人员培训及电子工程技术服务。1981年,工研院下属的金属工业研究所在试制车辆传动系统和高精度齿轮箱后,直接开发了坦克炮架调整用行星齿轮组和搜索雷达用齿轮箱,还设计了生产子弹底火的在线检验设备。军方中山科学研究院首次与工研院合作,研制军用雷达用微波磁控管。与此同时,台当局科技部门下属的精密仪器中心更是来势凶猛。他我们宣称,为配合国防科技研发,研制了坦克红外潜望镜、航空座舱压力高度表、热电偶涡轮发动机尾管温度计,甚至响尾蛇导弹红外伸缩探头等重要光电部件。12月12日,1983年,在台湾工研院成立10周年之际,方先启、时任总统,亲自撰写《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十年》一文,其中,坦率地说,国防工业的合作研究是当时台当局委托的十大任务之一(其他九大任务分别是:集成电路完成一条龙作业的技术、自动化工业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分子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动力实验室的建立与技术研究、遥测技术与工程地质的研究、工业材料研究的建立、化学实验车间的建立)。1984年6月16日,时任台陆军参谋长郝柏村在中山科学院人员陪同下,先后考察新竹科学园区和工研院。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可以看出,连军方都认为这两个高科技重镇自然应该为国防工业服务。郝柏村到达科技园后,先由园区管理主任汇报,随后走访了联华、弘、奎茂、太阳、英基、东讯、频科技等公司。之后,他调到工研院,专门考察电子工业研究所与军方合作开发的各种设备。同年八月,工研院电子所宣布支援国防工业项目,其集成电路包括编码器定时引信近炸引信专用微处理器红外线固态电子照相元件电晶体管逻辑门阵列等,有微型计算机模板测试系统微型计算机开发软件工具军用计算机计算机视觉系统雷达包括各种微波磁控管等,其技术服务包括:建立B电子仪器校准室环境测试能源数据半导体掩模及制程服务等重要军事科技成果工业材料台湾工业研究院1987年1月22日材料所宣布已完成舰只及潜艇用高分子压电材料,可提升声纳系统效果,并特别强调,这些材料在发达国家几乎都是禁止出口的,而研究所经过两年努力才研发出来,对台海军反潜侦测及搜索能力相当有帮助。这种材料和塑料制品一样,可以涂在舰船的船体上,以增强声纳系统的效果。美国海军已率先在潜艇中使用这种材料,作为探测和传输海底声波的辅助材料。1989年6月20日,台当局防务主管部门迎合时代潮流,首次邀请环保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到桃园陆军汽车基地勤务处,现场展示军用卡车排放黑烟改善情况,以显示军方已开始搞环保。当时宣称,两吨半重、汽油、煤油、柴油甚至色拉油都能发动的军用卡车,是岛内民众耳熟能详的军事装备。然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兴起,这些排放大量黑烟的军车却以“乌贼”臭名昭著。为此,台当局防务部门4年前委托工研院机械研究所研发改进型发动机,在不影响原有性能的前提下,已将烟度降低33%,符合环保标准。当年,台军共有8470辆这样的两吨半军用卡车,其中战备车42914179辆。当时已完成2478辆行政车辆改装,预定当年12月底前完成全部行政车辆改装,之后再进行战备车辆改装。台当局防务部门为证明军排排放黑烟已大幅改善,还表示将命令各级宪兵部队全力配合环保人员,随机对军车进行路边抽样检查。从这则旧闻可以得知,当时台湾工研院的技术水平已经提高到控制车辆的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