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总府街因明代有“总府”而得名。东起复兴街,西至书小街,与蜀都大道新建的“总府路”既交融又不同。
今天我们说的“总府街”,长400米(现在只有90米),宽14米,是蜀都大道通车前的老街。
明朝时设有“承宣司”“检举司”“督令司”,统称“三司”。其中,“督令司”(简称“督司”)是该省最高军事长官的政府。“都司”又称“宗府”,街道由此得名。清代、民国、现在都保留着这条街名。1966年8月,改为“东风路二段”,但人们仍习惯称这条街为总府街。
▲民国时期的宗福街
宗府街有许多有名的餐馆。
“京城花园”就是其中之一。精诚园始建于1923年,因“有志者事竟成”而得名。餐厅装修典雅,后花园花厅,景观盆景,布局小巧玲珑。有烤筋尾舌、狮子鱼、奶汤杂烩、酥扁豆泥、鸡豆花、菊花鸡、鸡皮笋、砂锅豆腐、砂锅三鲜、砂锅鸡、砂锅全鸽、酥鳗鱼、仙女鸭、雪花鸡吵闹等数十道名菜。其中,以“砂锅豆腐”最为著名。
位于总府街东南口的“多益餐厅”也很有名气。除了有特色的厨艺,名厨文兴发制作的咸菜在全市首屈一指。咸菜又脆又鲜,吃得心急如焚。不少顾客为文兴发的泡菜前来就餐。
“兄弟传”酒店原位于夏袜中街东侧,后迁至宗府街。饭店是“姑姑宴”老板黄金岭的弟弟开的,所以得名,风味抄袭姑姑宴,相当于分店。
“寿尔康”咸肉店的名字来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饮食起居安康》,主营成都传统腊肉、腊肉、香肠、红烧肉。
“赖汤圆”的主人姓赖,始建于1894年。初为小贩,后迁总府
在街上。赖汤圆选材讲究,制作考究,馅料多样。经常供应黑芝麻、鸡油、芝麻酱、洗砂、水晶、冰橙、枣泥、桃仁、玫瑰等不同品种。其特点是“甜、白、嫩、软、精”,是享誉国内外的小吃。
过去的总府街,不仅是美食,更是成都文化的缩影。
宗福街出版了许多报纸,如1911年十一月初三创刊的《四川公报》、民国元年(1912年)4月22日创刊的《国民公报》、民国七年(1918年)7月1日创刊的《四川日报》等。
还有昌福印务公司,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这家公司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最早设于成都古卧龙桥街川北会馆,后迁至宗府街。是四川第一家印刷设备齐全的印刷厂。
宗府街还有一家出版发行单位--中华书局,其前身是民国四年(1915年)在成都开设的上海中华书局。公司在雪道街、春熙路北段设立分号,均取名泰东书店。
还有两家电影院:芝玉电影院和昌邑电影院,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15日。前者位于总府街以北,与春熙路北段隔街相望。由中共地下党员程子健和回国勤工俭学的邹新凯、邓殿成、陆丕谟等仁人志士发起;刘世良等人筹得的“昌邑电影院”地址,位于总府街昌府堂。原为双龙浴室、怡园茶楼,后改为“昌邑电影院”。
在总府街西南方向,有一家名为“五月文化服务社”的群众艺术馆,馆内还包含了成都市文化局直接领导的专业艺术团体。其前身是成都市第一家实验书店--成都市曲艺团,1957年定名为“成都市曲艺队”,1978年定名为“成都市曲艺团”。
除了总府街,还有一条街叫东风路。
不仅街叫东风,西面和北面各有一家旅馆,当时也叫东风。后来这个
某酒店改为“四川饭店”简称“川滨”,后又改为“皇冠假日酒店”。“川滨”往东走,还有一家名为东风的商场,名为“东风副食商场”。这个商场有点大,或者更准确地说,有点长,前门在宗府街,后门在华兴街。这个“东风副食商场”,其实就是解放前的昌福阁。记忆中,赖汤圆在商场的东面。
宗府街南面,四川饭店对面,有一家照相馆,从上世纪80年代就很有名气。它叫六竹石。西面有聋哑人食品店、珍珠水饺、员工浴室,还有369家专门经营海派餐饮的餐厅;往东走,有成都最大的玻璃店,巷子里的老鼠洞里有鸭子。
除了美食,还有一家精神餐厅报刊发行店,再往东就是淳溪南段的“胡开文”。以前没有蜀都大道的时候,从人民电影院到赖汤圆,要先往北走,再沿着提督街门口的提督街往东走,才能走到总府街。
那时候,不仅有东风,还有红旗。
商业场的东面是一座“红旗戏院”,是解放前的智育电影院。与红旗剧院隔街相望的还有一家红旗宾馆。旅馆的外墙漆黑一片。据说是用最新的建筑材料“硅酸盐”做成的,与时下流行的红砖红瓦房相比很有特色。
当时人们说那条街叫春熙路,但政府已经把春熙路改成了反帝路。直到1981年,反帝道路才改回春熙路。
事物无常多变。
现在不叫“东风”了,东风副食品商场也没了;不叫“红旗”。红旗剧院没了,红旗宾馆也没了。
如今,将军府名称得以恢复,街道得以延伸,原湖光关大街并入将军府路。
地名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只有百姓的生活平凡,宗福街还是记忆中的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