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程武汉、李武汉、宋武汉。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武汉,因城得名,伴城成长。当这座城市遭遇疫情和洪水侵袭时,他们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共同守护武汉。在汉阳区江堤街道值守的汉阳上横堤段2000米大堤上,三个名叫“武汉”的武汉人一直默默坚守。
7月17日,记者来到圩堤,亲眼目睹了三个“武汉”携手守护武汉的感人举动。
48岁歌曲《武汉:武汉成就了我》
“从1991年开始,只要有防汛任务,我就必须上堤。”记者见到宋武汉时,他正穿着迷彩服,带领公司员工巡堤查险。
宋武汉是江堤街道潮江村人。他全家都是农民,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为他的四个兄弟姐妹都是在家里出生的,只有他是在市里的医院出生的。为了感谢武汉给了他生命,父母给小儿子取名“武汉”。“感恩武汉这座城市,也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城里人。”宋武汉说。
年轻时,宋武汉在家务农,后来在一些民营企业工作,逐渐增长了见识。1991年,他进入村委会,从基层工作做起。2006年,潮江村变身城中村,武汉潮江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宋武汉进入公司工作认真,赢得了高度评价。20.宋武汉正式担任董事长,成为“掌舵人”。
此前,公司经营一直举步维艰。面对武汉快速发展的机遇,宋武汉大胆提出调整公司投资方向,发展多元化投资,将主要投资方向转变为建设产业园区。该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在武汉投资建设机器人产业园,投资规模3亿元;以股权投资方式介入大健康产业;公司经营的酒店即将开业……这些投资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比以前翻了几十倍。
“武汉成就了我,付出
保卫武汉,我义不容辞。今年疫情、汛情接连来袭,宋武汉带领公司人员主动请战。“无论是战疫还是战疫,我都要做到名副其实的武汉。”
64岁程武汉:保卫武汉义不容辞
虽然堤上天气炎热,但程武汉一再拒绝司机上车休息的要求,坚持完成巡堤任务。他一口气倒了大部分瓶矿泉水。别人不知道的是,程武汉是一家拥有200多名员工、年产值3000多万元的综合性公司董事长。
程武汉是江堤街道向阳村人,曾是武汉市第一批乡镇企业家,如今是武汉江旭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程武汉出生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被武汉火热的建设场景所感染。同时,为了纪念1954年的那场洪水,家长们给孩子取名武汉。“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能像这座城市一样充满活力。”
程武汉种了8年地,后来上了大专。1992年,他在当时江底乡开的瓦楞纸箱厂当业务员,4年后当上厂长。2013年,工厂改组为武汉江维纸业有限公司,他担任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敏锐地抓住武汉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大踏步前进,从年收入不足300万元增长到3000万元,经营范围从单一瓦楞纸生产转变为集包装、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程武汉就开始参与防汛工作,尤其是“九八防汛”期间,厂里数百万元的物资被淹。他和工人们一边守堤,一边自救。“物资没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家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今年面对汛情,他主动带人上堤、慰问,和值守人员一起巡逻。“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要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名字增光添彩”。
67岁李武汉:守住武汉就是守住家
“每天走在堤上,都能看到曾经的家园日新月异。”李武汉是江堤街道界牌村人。1998年上大堤抗洪后,他时隔22年再次站上大堤,大堤后500米是他居住了几十年的旧居。
李武汉一家是老武汉人,解放前逃到湖南。1953年,李武汉的父母搬回武汉,生了一个儿子。为纪念返乡搬家,孩子取名“武汉”。“父母希望全家人能在武汉开启美好生活。”李武汉说。
由于他们的老房子紧靠江堤,地势低洼,1954年的洪水让他们家受灾严重,一家人后来住进了国家提供的安置房。
李武汉种过地,当过工人,做过采购、销售等工作。随着武汉改革开放的进程,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上世纪80年代建了三间瓦房,90年代建了二层小楼,2006年附近小区也建了拆迁,我自己的房子有120平方米,环境宜人。
今年汛期,李武汉时刻关注着汛情,主动向负责守堤的村改制企业武汉恒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申请参与防汛。7月16日,他随队轮岗上堤。“堤后是我家,守住武汉就是守住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