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唯一出路是集团化、合作化。
靠改邪归正、发展集体经济而富起来的小岗村,靠坚持走“老路”而富起来的南街村、周家庄,这些故事应该听腻了。跟我说说过去的两年。
山东烟台有一个50多户人家的村子,叫“衣家村”。这个村子在半山腰,村子的土地和果园也挂在半山腰。然而,衣家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号称“村里没路,山上没路”。
大家都知道,不管你种庄稼还是果树,都必须有水。没有水,什么都活不了。虽然易家村以种植果树为主,相对“顽强”,但长期干旱还不够。
易家村路都没修好,何况灌溉工程?
因此,村民不仅要在收割、运输过程中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看天吃饭。
2016年、2017年大旱期间,村里的樱桃树不仅大幅减产,还直接旱死。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易家村的人口损失很大。青壮年大多去外地打工,也有人把土地拱手让人,外出寻找自己的活路。村里只剩下一批老弱病残。
按照很多人草履虫般的直线思维,这样的村庄没希望了,只能等老人自然死亡,或者政府整体搬迁。
但就算政府出钱搬村,搬出来后怎么办?一群老弱病残如何谋生?在哪里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这个根本矛盾解决不了,就不是救人,而是害人。
但衣家村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村支书的带领下重组了村集体,全村再次组织起来参加劳动,就像当年的人民公社一样。
但是,即使把这群老弱病残组织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真的很有用。
2017年,易家村合作社正式成立,全村55户村民中有53户踊跃加入。
同时,衣家村成立修路队上山修路。如果能穿越回去,会看到一群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颤抖着修路
神奇的场景。
他们中有不少80多岁的老人,也有一些五六十岁的村民,他们已经是修路队伍的中流砥柱。
廉颇老了,还能吃吗?
答案是,是的。
衣家村村民在山上打了2500多个洞,用了3吨多炸药。
山路炸开后,村民们用铁锹、镐锤碎石、平整路面。历时7个月,彝家修筑了一条长http://www.zhucesz.com/、宽http://www.zhucesz.com/的盘山路,修建了一堵长http://www.zhucesz.com/的路边围墙。
道路修好铺好后,他们又修建了两座海拔300多米、容量8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和一座数万立方米的小塘坝。
后来,国网栖霞供电公司投入360余万元,帮助衣家村改造供电线路、增设变压器、引电上山、架设滴灌设备、安装智能设备。村里350亩果园实现刷卡浇地,生产有了保障。
衣家村组织劳动拿不出工资,村支书就采用了一种复古又创新的东西--工作票。
每个劳动者可以得到一天工作的工作票。
工作票可以在水库修好后购买水浇地,还可以入股合作社。它们的作用很像当年的“工分”,可以看作是新型集体经济的一种分配方式。
易家村修通了道路,建好了蓄水池,还修建了系统的灌溉工程。这些靠什么?
有几十个老人吗?显然不是。当他们风企名网茂时,却无法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
然而,他们老了以后,奇迹般地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为什么?归根结底,路线对了,群众组织起来了,人民的力量动员起来了。哪怕只有老弱病残,他们也有改天换地的力量。
衣家村后来发展了藏香猪、玉木耳、黑木耳大棚生态立体养殖
种植,目前藏香猪养殖规模达到300多头,建成玉木耳、黑木耳种植大棚25座。
2020年,衣家村集体收入1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000元以上,实现全面小康。
也许有人会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领导者卓越的个人能力。
但村支书领队易元良说,项目开工,不是你要不要,而是老百姓把你推在后面。
路线不对,百姓真如一潭死水;
但如果路线对了,人民的力量就会像浩瀚的江河一样势不可挡。
前方的道路,都将由这股力量开辟;
一切障碍都会被这股力量压碎;
一切反动势力在这种势力面前都会战栗;
而那些从群众中诞生的新典型,必将战胜旧的、腐朽的、发臭的蛆,塑造一个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