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前旗袍:芙蓉泉畔的百年老店
-第四家老字号
作者:杨树明
芙蓉街有一家“玉前旗袍”。铺面虽小,却是家喻户晓的百年老字号。
旗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女装,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它婀娜多姿地展现着女性的曲线,优雅迷人,尤其受到中国女性的喜爱,被誉为国粹。
“玉前旗袍”始创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最早位于章丘,后迁至济南老城区芙蓉街芙蓉泉。“门前圣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数百年。”这副镶嵌在“玉前旗袍”店门两侧的对联,不仅告诉人们它百余年的历史,还告诉人们它的具体位置。至于当初为何选择落户芙蓉街,据店家后人介绍,是因为芙蓉街是黄金宝藏,商贾林立,店铺众多。
“玉钱旗袍”的创始人是玉立业,代代相传。如今,掌柜的是第五代传人余仁谦。俞氏先民制作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满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他们先缝制长袍马褂,同治年间又添旗袍、四季便服,缝制质量有口皆碑。余家后人搬到芙蓉街后,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诚信,在老城区内外数十家旗袍店中脱颖而出,几年时间便在泉城小有名气。
民国时期,旗袍风生水起,因为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时尚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尤其是1929年旗袍被确定为国服后,其流行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时尚服饰。据史料记载,当时仅芙蓉街上制作旗袍的店铺就有十余家。在这些店铺中,以“于前旗袍”及其第四代传人于成章最为有名,名气最大。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历史局限,“玉前旗袍”被撤匾多年。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入济南第一服装合作社
合作社老板余成章成了合作社里的工人师傅。当时,“玉倩旗袍”表面上歇业了,但邻居的信任让于成章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被迫”接受一些“上门”的工作。不过,那些年人们做的更多的是休闲服、中山装等,鲜有旗袍等华丽的服饰。1966年至1976年,旗袍被视为封建糟粕,远离百姓生活。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件美丽的服饰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但经过这一劫,芙蓉街原来制作旗袍的店铺只有“玉前旗袍”重操旧业,独家经营至今。
1958年出生的余仁谦深受父亲影响,从小就迷恋缝纫。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衣服。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制作技艺日臻成熟。年轻时,他曾在济南第三服装厂当过10年制衣工人。改革开放后,他接替年迈的父亲,成为于谦旗袍的第五代传人。
旗袍制作讲究包边、滚边、镶嵌、岩条、搭扣、贴花、刺绣、手绘八大工序。多年来,于仁谦在坚持八大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谋发展。为此,他在中国服装文化函授中心学习传统服装制作,系统研究了日本服装文化与中国服装文化的渊源。创新才能发展,发展才能进步。多年来,真丝天鹅绒面料一直被视为旗袍制作的“禁区”,因为这种透明超薄的面料易卷、怕烫、缝制难度极大。不过,有些顾客非常喜欢这种面料的质地和华丽。想客户之所想,让客户满意是“玉倩旗袍”的经营理念。面对客户的期待,于仁谦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拜访了多位专家。经过反复试制,他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使真丝天鹅绒旗袍的制作成为他的“绝活”,成为传统服装与时尚服装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量身定做是“渝黔”
旗袍最大的特点。余仁谦虽然是店长,但所有定制旗袍的制作,他都要亲自丈量、裁剪、参与。为了让定制的旗袍尽可能合身,他将测量尺寸从早先的20多个扩大到40多个。现在,他创立的经纬度垂直测量法需要测量60多个尺寸。他说:“中国传统服装,尤其是旗袍,是真正的个性化服装,可谓‘千衣千面’。因此,每件旗袍需要测量60多个尺码:体长、袖长、胸围、袖口、腰段、开衩、肩总……这种细致的测量,相当于绘制了一幅精确的人体比例尺图。”他还描述说:“我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摄像机,大脑就像计算器。这样,裁剪的时候就可以自如地工作,做出来的衣服也能合身。”
1986年,于家的一位老街坊从台湾回济南探亲。当得知于佳还会做旗袍时,她喜出望外,立即来到于倩旗袍店专门做了一件。几天后,当她穿上它的时候,它精致、合身、漂亮,这让她非常满意,也非常高兴。回到台湾后,她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得知这一消息后,台湾知名的东森电视台两次专程赶到济南,对余仁谦和他的“余谦旗袍”进行专题报道。报道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此后,不少台湾游客只要来济南,都会光顾玉倩旗袍店。余仁谦自豪地说,多年来,他为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加拿大、荷兰等四五十个国家的留学生和国际友人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旗袍和中式服饰。如今,就旗袍制作而言,余仁谦是绝对的世界名人。
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20国领导人身着唐装集体亮相,引发中国服饰复古潮。随后济南大街上也出现了穿唐装的人,来玉倩旗袍店订购旗袍的人也越来越多。
历经百余年的“玉前旗袍”仍是手工制作,准确地说,主要是出于仁心
钱生产完成。
做一件旗袍,他至少要花三天时间。“我一年就做100件,不能再多了。”为了让“玉前旗袍”既传统又新潮,他还借鉴了国外的新潮款式,将欧式晚礼服的设计运用到旗袍的设计中,从而使旗袍的款式更加典雅,款式更加新颖。十余年来,他为国内外知名影星、主持人制作各种旗袍、中式服饰,为“玉倩旗袍”赢得极佳口碑。
2010年10月,“榆钱旗袍”被列入济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5月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3年3月,被认定为“山东老字号”。
春夏秋冬,延续数百年;玉前旗袍,因传而名。如今,走进玉倩旗袍店,看着琳琅满目的旗袍,却祝愿百年老字号--玉倩旗袍店:青春永驻,辉煌永驻。
“作者简介”杨树明(男),沂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岁月如水》《心不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时间的印记》等7部散文集和《有话要说》《话要说》等2部时评专著;曾任齐鲁晚报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等书籍;曾获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