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2019中国养猪巨头20强排行榜
一份由中国生猪产业高层交流论坛编制发布的2019年中国生猪产业巨头20强排行榜出炉。
图表来自中国生猪产业高层交流论坛
从表格上看,20强企业共计22家,既有温氏、牧原等知名巨头,也有正大、天邦、正邦、唐人神等传统强势企业,甚至饲料巨头海大也是养殖后起之秀。
温氏和牧原仍占据生猪出栏第一梯队,温氏年出栏1852万头,牧原年出栏1025万头紧随其后。两大巨头加起来2877万头生猪,占全国前20大猪企总产量的近一半。第三名正邦年内出栏578万头,与第二名牧原相比几乎减半,但大幅领先第二梯队。从正邦到大象,年出栏100-500万头的企业有12家,合计出栏2733万头,占生猪企业前20名。年出栏100万头以下的生猪企业有8家,总产量598万头,仅占。
饲料企业养猪势不可挡
传统饲料企业,如正邦、新希望、双胞胎、海大、安优等,2019年养殖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希望,2018年只卖了1万头猪,赚了1亿元。虽然2019年疫情严峻,但新希望依然强劲完成逆势扩张。2019年生猪出栏量高达1万头,同比增长39%,销售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近140%--
不仅如此,2020年1月2日,新希望在公开发行40亿元可转债网上路演中指出,新希望的目标是2019年实现350万只、2020年实现800万只、2021年实现1500万只、2022年实现2500万只。目前,新希望已达到2019年发行目标。
同时,新希望还在加紧产能
扩张的步伐。2019年12月31日,新希望表示将投资1亿元,在四川、广西、安徽、广东、山东等地建设7个生猪养殖项目,年总产量达430万头。
在饲料板块,海大早已跻身第一梯队,但受非洲猪瘟影响,猪饲料销量明显下滑,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海大集团公告显示,2019年1-9月,饲料总销量900万吨,同比增长超14,但猪饲料销量同比下降20。
应对行业大变局,进军养殖端确实是多数饲料企业的选择。海大董事长薛华曾表示,在生猪养殖方面,海大虽然是后来者,受非洲猪瘟影响,必然会走得更艰难,但这也是海大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公司+农户/自繁自养谁更好
按照前20家企业的发展模式,可分为公司+农户和自养高度集约化两种类型。其中,温家是公司+农户的代表,牧原是自养自繁的典型。
公司+农户属于轻资产运营,不仅节约了大量土地、设备等固定成本,还实现了指数级规模扩张。1999年温氏股份上市生猪仅1万头,2013年突破1000万头,2019年突破2000万头。但在疫情面前,这一模式面临更多不可控因素。
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模式属于重资产运营、高负债率。但在疫情面前更可控、更便宜、更赚钱。
从发展形式来看,为了脱贫,公司+农户是国家推广的养猪模式之一。前不久,农业农村部举行“龙头企业引领万头生猪产业扶贫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其中,韩长赋部长表示,将抓住当前生猪行情良好的有利时机,引导大型养猪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入股、托管租赁等方式,带动贫困地区中小养殖场户补栏。康复,促进贫困地区
对发展产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疯狂布局,寡头市场即将到来
2019年下半年,随着一系列扶持生猪养殖政策密集出台,叠加市场高催化,行业迎来复工复产热潮,对于大集团而言,更是疯狂加码生猪养殖板块。“只要当地政府允许,我们的水产养殖项目马上就能上马”,正邦集团水产养殖事业部华南区域投资开发副总经理焦大荣近日在河源考察时说。
像正邦这样信心坚定、布局迅速的企业不止他们。2019年以来,温氏、牧原、新希望,几乎是生猪行业的大集团,都在疯狂扩大投资圈地。然而,在这背后,一种新的市场竞争形态正在悄然形成。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未来生猪产业集中度将飙升。他分析,2018年生猪行业TOP30约占15%的市场份额,非洲猪瘟到来后,将从目前的充分竞争市场加速向寡头垄断市场的快速形成转变。预计到2030年,TOP30有望超过50,寡头垄断市场将形成。
您如何看待中国生猪企业20强?
从中国生猪产业高层交流论坛猪场动力网回归企名网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