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比浉河强:
从退伍军人到创业者
努力做自己的人生将军
从1997年年产值600多万元的小厂,到2018年年产值上亿元、上缴税收1539万元的大型企业,先后获得上百项荣誉……这些成就让人很难把一个老兵和一个集团主席联系在一起。河北三阳盛业玻璃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世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顺利实现了。
近日,记者走近余世和,听他讲述如何从一名退伍军人成长为推销员,最终成长为集团董事长,通过自我成就和奉献社会的人生历程……
脱下军装,放弃“铁饭碗”
在经营业务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1955年,余世和出生在枣强县马屯镇前青花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5年高中毕业后,出于家庭条件和锻炼自己的愿望,他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河南洛阳山区3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
1978年,于世和脱下军装回到家乡,被分配到枣强县国营化工厂工作。“部队是一个大熔炉,培养了我埋头苦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敢打硬仗的精神。”余世和说,那时,他不想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和生活,不甘心这样下去。1982年,他毅然放弃国企“铁饭碗”,踏上了办企业的征程。
刚开始,于世和从销售的最底层做起。北京、天津、河北、湖南、深圳……销售期间,他走遍了全国各地,寻求每一个机会,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为了节省时间,他晚上坐火车,白天跑业务。每到一个城市,人生地不熟,只能硬着头皮“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他踏踏实实工作,为人诚实,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客户范围。他不仅收获了一群朋友,积累了资金,在别人眼中也赢了不少
遇到一个无法熄灭的机会。
创办公司,持续发展
收获诸多荣誉和赞誉
1995年,于世和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人生坐标,决定自主创业。当时,他正赶上国企改制。他联合朋友创建了枣强县第一家玻璃钢民营企业。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余世和越战越勇。2012年,他独自创办了河北三阳盛业玻璃钢集团有限公司。
自上世纪90年代担任企业领导以来,余世和积极主动、勇于创新,带领公司一班人让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几经变迁,他的公司从年产值600多万的小厂发展成为2018年年产值1亿元、税收1539万元的大型企业,成为枣强县玻璃钢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因此,河北三阳盛业玻璃钢集团有限公司也先后被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市级明星企业”“县级十佳科技创新企业”等多项荣誉。
“人性付出真诚,商业付出信任,诚信是根本。在创业过程中,正是军人的特质让我能够从容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市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军人在战场上也要砥砺前行。”说起企业发展壮大的秘诀,于世和坚定地说。他还获得了“年度优秀企业家”“河北省优秀退役军人”“衡水市优秀退役军人”“幸福衡水优秀退伍军人”“衡水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反哺家乡,奉献他人
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他当过兵,跑过商,开过公司。余世和还兼任村党支部书记。退伍以来,余世和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运用自己在部队服役期间所知所学,在地方工作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多次被评为“军地两用人才”
“。
修路、立电杆、买变压器……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余世和充分发挥“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军人作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致富不忘回馈社会和村民,帮助十几户群众办起了玻璃钢加工厂,使村里成为全县有名的“玻璃钢专业村”。10多年来,他先后出资近20万元资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鼓励他们坚定面对困难。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向灾区捐款7万余元,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特别是在拥军优属工作中,多次配合县民政局搞八一建军党等一系列拥军活动。
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充满军人气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余世和不忘初心,努力奋斗,为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现在,他有了新计划。“你看,我们公司新厂区的反雷达信号隐身折射板、复合防弹板、复合材料制造等军品项目马上就要开工了。今后,我要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军人精神,带领公司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余世和信心满满地说,社会培养了他,部队教育了他。现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玻璃钢行业的老企业,他将扩大企业规模,对原有工艺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产能,把这个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衡水晚报记者张玲玲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