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9日,资生堂梨园化妆品有限公司在经济开发区宏达北路2号注册成立。由日本资生堂株式会社和京利源公司共同投资,总投资1050万美国元,注册资本770万美国元,建筑面积平方米。
1992年7月13日,公司举行了奠基仪式。1993年,日本化妆品行业GMP管理全面引入,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和制造管理部门。11月23日试生产,成为经开区首家投产企业。
1994年资生堂梨园化妆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经营)收入2111万元,是经开区第一家产生销售收入的企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资生堂丽园化妆品有限公司于1991年12月9日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宏达北路2号注册成立,是第一家入驻经开区的企业。当时,经开区还在筹备阶段,大片农田里只有两条农村土路,还有一句生动的顺口溜:“前面汽车跑,后面黄土烟”。作为一家化妆品公司,其生产经营对水质、交通、周边环境等都有严格要求。是什么原因促使资生堂丽园选择落户经开区?
选址,一通电话牵命运
资生堂株式会社是世界著名的高档化妆品制造商之一,已有百年历史,产品行销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80年代,国内化妆品市场前景广阔,北京力源公司与资生堂开展技术合作,生产日化产品。1989年初,双方萌生了进一步合作的想法,不局限于技术引进,而是成立合资公司,旨在引进日本资生堂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生产和销售高知名度、高品质的化妆品,满足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当年3月,双方签订合资意向书。
成立合资公司是北京力源有史以来以自有资金进行的最大投资项目,也是资生堂的
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双方对这家新企业抱有很大期望。要建立新企业,就必须建设新工厂,选址成为这家合资企业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0年夏,双方委派专人为新公司选址,跑遍了北京各区县,但屡屡受挫,几个月都解决不了。有的地块太小,三五亩地,没有发展空间;有的地块周边都是煤场、市场等,环境不好;还有其他地方可以满足用地需要,但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于是,双方代表得出结论,北京基本不具备容纳新项目的条件,并提出了一个“跳出”北京的选址思路。然后,他们转机去了天津。彼时的天津经开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营商环境良好,选址代表瞬间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不过,还有一个担忧不得不提。资生堂在北京发展已有10年左右。除了与北京力源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外,资生堂还参与北京市政府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北京的企业不得不把项目拉到外地。市领导又是什么态度?
对于资生堂,市领导非常重视,北京力源公司管理层和时任北京市分管外经贸的副市长吴毅都很熟悉。双方委派的代表非正式地汇报了项目情况和计划。吴仪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个人看法。“日本株式会社资生堂与北京力源公司在北京合作已有十年,熟悉的环境更有利于企业成功,项目落地首都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她说,北京已经考虑建设市级经济开发区,正在进行选址。建议对备选区域进行检查。谈话结束后,吴仪还以个人名义给资生堂株式会社社长福原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引起了日方的高度重视,很快资生堂高层前来会见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并交换了意见。
之后,双方委派的代表继续在北京选址,逐一考察市政府选定的备选选址
最后一站,到达南郊农场亦庄片区,京津塘高速旁,眼前是一大片空地,像一张白纸,等着画出最美的图画。在这里,一缕光线送到选址代表手中,带来别样的感受。
但合资工厂的选址还没有最终确定,因为市经开区的选址还没有确定,项目进度不能再推迟。合资双方提出备选方案:先建设生产3至5年的过渡性厂房,待市经开区具备接纳企业条件后,再建设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厂房。
临时过渡工厂方案确定后,合资项目将正式启动,但就在此时,双方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终于开启了资生堂梨园与经开区的一段“奇妙”缘分。
协商,一颗真诚安全的心
选址代表到亦庄考察后,一直在与南郊农场通电话。1990年8月16日,代表委员们接到了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电话。电话那头说:“市里正在亦庄这里规划一个大型工业园区。”这通电话,意味着北京市级经开区的选址已经确定,就在亦庄。
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好消息是,耗时一年多的选址终于有了眉目。坏消息是,亦庄何时具备接纳企业入区的条件。项目迫在眉睫,是继续做还是转换思路?第二天,双方再次找到吴毅,听取她的建议。吴毅认为,经开区类企名网成立后,园区运营速度会很快,项目可能会进一步落地。她建议亦庄产业社区筹备组组长王广权汇报项目。
不久,合资公司代表与王广权见面,提出了一些顾虑。筹建中的“经开区”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不到位。什么时候可以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半个“经开区”都不做怎么办?……针对这些情况,王广权提出与中日双方约好时间沟通情况,商讨项目是否有可能落地亦庄。公司中方代表
向日方汇报北京市政府快速推进亦庄产业社区的情况,日方在感到惊讶的同时,也表示不希望项目运营出现一些颠覆性变化。
在与中日双方代表的正式会晤中,王光权介绍了北京市为建设工业社区所做的大量工作,比如地质、水文勘测、电力热力等基础设施来源的考虑。同时,针对北京缺水问题,他提出备用水源的设想,保障企业生产。还专门保障企业投产时水、电、气、热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此外,王光权还认真而坚定地谈到了亦庄产业社区的定位。“前期定位是市级工业园区,等有了一定基础和规模后,再正式申报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既然市里决定要做,各部门支持力度大,领域内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我们有后发优势,没办法做。”
王广权一一解答了企业关心的问题,用代表企业家的坚定初心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打消了企业对亦庄产业社区建设前景的顾虑。筹备组成员马琳在图纸上为资生堂丽园选了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企业用地,位于经开区宏达北路路口。最终,经过多次协商,资生堂梨园于1991年12月9日在经开区正式注册成立。
进区,一纸协议兑现
资生堂丽园不仅是第一家入驻北京经开区的企业,更是经开区在创业阶段探索进步的见证者,证明了经开区的承诺。在与资生堂丽园签订的合同中,要求亦庄工业小区一年后应满足公司要求的基础设施,包括土地、水、电、气、热等,否则将被经开区管委会罚款。这对经开区是一次重大考验,增强了经开区开发建设的紧迫感。
供电方面,经开区将用1至3年时间,向市相关部门摸清变电站建立情况。按照这样的施工进度,公司建成后肯定无法供电。最后,几经商议,提出租用老Transformer model,建设
临时变电站,在保障基础设施用电的同时,确保资生堂梨园建设项目的实施;天然气原计划通过焦化厂门站直接接入企业,但市里相关部门未通过,要求从丰台新发地门站接入天然气。距离远、资金紧,一年内完成供气的计划不得不重新调整。经过商议,资生堂丽园的燃气供应是通过购买液化气罐来保障的。最后用一车一车的煤气罐满足企业用气;供暖方面,按照供热一厂的规划,5个35吨的炉灶要建在一起,需要很长的工期,一年下来即使加班加点也完不成。按照之前的设想,如果不能保证企业供暖,就临时加装一台四吨锅炉单独供热。一年后,供热厂建筑玻璃还没安装,两台燃煤锅炉已投入使用,为企业提供热源;供水方面,2眼500米水井采样结果符合企业要求,使用地下水优先保障企业用水;土地利用,1992年初,土地管理局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经开区总公司。企业决定入区,开发区管委会会和当地村民商量,先给田里的庄稼补偿金,其他费用后补。村民们通情达理,剪掉了自己快熟的庄稼。这条路还没有修好。车来了会尘土飞扬,赶紧洒水。晚上下雨时,路太泥泞,农民就铺上稻草。可以说,亦庄人民为第一家入区企业“打出”了一条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