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与福建、浙江房企相比,重庆房企有些落后,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重庆房企也逐渐退居二线,名不见经传。在血淋淋的房地产市场中,重庆房企仓位缩水,市场份额也呈下降趋势。最终形成了“三家独大”、多数掉队的局面。
业绩分化明显
在重庆房地产企业中,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淡出的情况。龙湖集团和金科股份长期处于强势地位。前者2018年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后者2018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
根据龙湖集团发布的业绩,2018年,龙湖集团实现销售金额1亿元,同比增长;营业收入1158亿元,同比增长,归属股东净利润亿元。
同时,金科股份还发布2018年年报显示,金科股份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188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亿元。
作为重庆房企的代表,龙湖和金科销售额双双突破千亿元,金科销售增长达到81的高速。也是新晋千亿房企的代表之一。在克而瑞2018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榜单(以下简称“榜单”)中,龙湖位列第10位,是唯一入围房企销售前10榜单的重庆房企。金科也入围30强,暂列第22位。
不过,除上述两家渝系房企业绩超千亿外,其他渝系房企业绩均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东原地产销售快速增长,已超越“重庆三强”第三名华宇集团,位列第三。克而瑞数据显示,其2018年销售额为1亿元,暂列第50位。2018年,华宇集团实现销售额亿元,增长近150%。
除了进入百强榜单的房企,2018年,还有重庆本土
房企跌出百强榜单。榜单显示,新鸥鹏地产2017年以152亿元排名第100位,2018年以1亿元排名第127位。
重庆本土房企的名字,因为上市时间不长,逐渐变得默默无闻。如光华控股、兴茂实业、重庆长安地产、同景地产、隆鑫集团、重庆泽璟房地产开发公司、重庆德捷房地产集团等已无法在名单中找到踪影。
回到刻度轨道?
从业绩贡献来看,中小重庆房企布局单一、土地储备薄弱是其落后的原因之一。例如,从布局来看,新鸥鹏集团在重庆待售物业较少。虽然在四川、山东、江苏等地有所布局,但在售项目不多,导致业绩下滑。
目前,新鸥鹏的战略是“以教育为主导,多产业发展”,以产城融合为转型方向,打造文化产业园等新业态。2018年,在意识到布局单一的问题后,新鸥鹏集团将总部从重庆迁至北京,正式开启全国之旅。
而其他中小重庆房企也在房地产市场受挫后进行“去房地产化”战略。以协信地产为例,在“去房地产化”的转型过程中,协信地产布局了多条业务线,包括汽车园、总部城等产业项目,并与清华启迪合作共建科技园。
2017年,协信地产挖来前“中海元老”、时任龙湖上海总经理张泽林。上任后,张泽林重提规模需求,将2018年销售目标定为600亿元。他认为“规模仍是协信需要考虑的问题”。
“去化对金融影响很大,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我们达到500亿元、30%的持有型物业,就比较舒服了。现阶段,我们付出了发展缓慢的代价。”张泽林表示,这也意味着协信地产重回规模竞争。
规模是房企发展门槛,必要规模变成企业融资
布局的支点。对于大部分重庆房企来说,已经错过了房地产行业快速扩张的“窗口期”,未来逆流而上将面临更大的市场困境。
新京报记者徐倩编辑吴欣制图薛慧敏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