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精锐教育创始人张曦和巨人教育老板尹雄的香槟杯相遇,以7亿元拿下巨人教育的张曦笑得格外开心。
这意味着以上海为基地的精英教育最终在北伐中取得了成功。通过收购巨人教育,拿下北京地区学科培训市场,成为行业第三。
张曦雄心勃勃,同时给巨人员工写了一封内部信,拉出“未来三年坚决不裁员、坚决加薪”“带领巨人3-4年单独上市”的大旗。
谁能想到,巨人教育在2021年8月31日表示,三年合同到期前,因经营困难暂停一切费用支出。精英教育当时没有出手相救的原因,如今已浮出水面。
10月12日,精锐教育发布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称因经营困难将暂停营业。
当日,精锐教育上海总部大楼前,申请退费的家长排起了长队。
与张曦当年的意气风发相比,令人唏嘘的是,精锐教育的股价相比历史最高点已跌超97,市值从百亿元到仅剩4亿多元。
01,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楼塌了
在此之前,张希已经凭借自己的两张朋友圈截图“火了”。
先是10月7日,张希疑似“自杀”的朋友圈截图开始流传。张曦说,自己患抑郁症有一段时间了,因为投资扩张过于激进,忽视了投资理财,“尤其是收购巨头是我的滑铁卢”,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并表示“愿有来世,再也不创业”。
但很快,张希发了一条朋友圈,“精英教育好,我也好”。精锐教育也辟谣称,“(网传截图)是假的”。
抛开朋友圈真假不谈,精英教育欠薪、退费难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网上流传的精锐教育工作群聊显示,多名员工在群里询问张希,工资和员工缴纳的退费什么时候能结清,还有人要求海关
在学生退费的善后。
事实上,精锐教育退费难问题,早在8月份就已经出现。
北京的辰辰妈妈告诉城城,她给孩子报名了精锐教育的线下小班语文课程,一个课时260元,一节课包含两个课时。“之前的课程可以正常上到8月15日以后”。
精锐教育直接解散了陈陈妈报名的学习中心,将学生的课程转走。“是个坑,钱退不了,只能转到其他机构上课”。课程不是她当初给孩子报名的科目,而是美术、舞蹈、钢琴等素质课程。
“一开始,我们还转了价格更高的编程课,让我们补9月份的差价,但课程没能挺过10月份,就关门了。”辰辰妈妈无奈地说,“10月11日我会把差价的钱还给我们。”
看到精锐教育宣布停业的消息,辰辰妈妈有些担心,但又感到心酸。“我还算不错,只有几千块钱,其他报名的家长交了十几万元学费,还没退出”。
与大多数教培机构不同,精锐教育主打高端教培。
精锐教育旗下拥有精锐教育、个性化、精锐教育、智汇学堂、精锐教育、国际教育、小地球STEM英语等多个高端学科和素质教育品牌,以及巨人网校、精锐教育、佳学汇等在线教育品牌。
“高端”意味着价格高,学生的地域、年级、学科、老师、班型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价格,甚至每课时近千元。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2月28日,精锐教育累计收取未教预付学费27亿元。目前,精锐教育官网和线下门店都张贴了申请退款的入口,可以填写退款信息,但仍暂时拿不到钱。
02,看着他从高楼里拔地而起
张希大概从未想过,有一天精英教育会落得这样的境地。
张希曾是福建高考状元、北京大学高材生。后来,他在哈佛商学院学习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
A)学位,曾供职于多家财富500强企业,并于2008年初创立精英教育。
对于自己“学霸”的身份,张希很自豪。他不仅在某些场合自称“张学霸”,精锐教育的logo也是他戴着“张学霸”“哈佛北大精锐创办”字样眼镜的形象。
说到课程,精锐教育提供的课程聚焦“学力”,即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让课堂快乐高效。
从创始人到logo再到课程,处处透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味道。
最初的精英教育落户上海一隅。上海离北京远,少有人问津,正好适合闷声发大财。后来精锐教育扩张,厂址选在了有市场但竞争对手少的广州。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希的野心就此止步。同为北大高材生、俞敏洪、张邦鑫的新东方,未来已扩展为全国布局的大型培训机构。
于是,2010年底,刚成立两年多的精锐教育开始了“北上”计划,手握1亿资金,将进攻的大本营选在了北京海淀黄庄。毕竟,它承载着“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黄庄”的荣誉。
彼时,海淀黄庄盘踞着新东方、好未来、巨人、学大、龙文、高思等知名教培机构,以及数不清叫不出名字的小机构。
面对数量众多的对手,张曦没有退缩。他的信心在于金钱。在他看来,“做生意就像打仗,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打败,要么死掉;我比别人更能忍,只要肯花钱,不难”。
张希试图效仿他在上海开教育培训机构的做法。当时,他承包了当地报纸的整个教育版面,购买了200多辆公交车的广告。所以在北京,张熙还是大手笔地用广告轰炸,让精英教育的名头在短时间内迅速传开。
此外,精英教育一如既往聚焦高端、豪华、高级、精英
格调十足。但北京教育培训机构不吃这一套,更擅长将对手拖入价格战。
不得已,精锐教育将价格降至一半进行竞争,但还是打不过。一直以来,精英教育擅长的是“个性化”和“标准化”,而不是“价格优势”。用自己的缺点敲别人的长处,无异于以卵击石。
2011年,精锐教育在全国开设50家分公司,却亏损1亿元。
之后,精锐教育经历了短暂的调整,比如将1000平方米的店面改为300-400平方米,课程单价提高,教师绩效调整等。但这种“开源节流”的行为引起反弹,人才流失,生源开始减少。
可以说,张曦的第一次“北上”并不顺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北京市场。培训市场这么大,他怎么舍得安身立命?
03.激进扩张惹麻烦
“北上”失败后,张曦为精锐教育选择了“买买买”的扩张路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起,精英教育投资并购机构不下16家,既有翰祥书法、迈涛亲子等素质教育机构,也有天津华英教育、巨人教育等K12教育机构。
收购巨人教育后,精锐教育最终被外界视为行业第三,机构遍布全国。
这还没完,很快精锐教育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计划。2019年4月,精锐教育召开战略发布会,张曦提出在2023年达到200亿销售额,未来5年、10年打造中国及全球最大的高端多元化教育集团。
财报显示,精锐教育2018财年和2019财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亿元和1亿元,与几年后200亿元的目标相去甚远。
除了“雄心勃勃”的目标,精锐教育还提出了“城市合伙人”计划,想在三年内打造300个城市合伙人,并将提供教学、招生、运营和技术支持。
这个
合作,说白了就是招商加盟,通过所谓合伙人模式快速下沉到二三线城市。
有意思的是,为提高吸引力,精锐教育特别强调全年为合伙人提供12套招生计划,包括招生相关培训,同时将启动城市合伙人回购计划,以不低于10倍市盈率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