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题目是“为什么”在中国流行?
报道称,“δ”是日语50个音之一,经常被翻译成汉语的“得”。看来日本产品有一种高级感,给人的印象很好。
这篇报道是日本驻外记者走访北京市中心便利店,发现每家店约有十种商品上有“δ”。
记者采访了一位拿着“δ”字样产品的女士。这位女士说,虽然她没学过日语,但“δ”是她最熟悉的日语单词,她也不知道为什么看起来高级豪华。
另一位中国广告人士说,日本产品给我的印象是质量好,安全卫生健康。如果在产品名称或招牌上加上“δ”字,则会提高品牌形象。消费者会说它是日本制造的,有些公司甚至用“δ”来误导他们。
“δ”是什么时候在中国流行起来的?
有人说与《进击豪门》走红有关,也有人说是由日本“麒麟公司”一款名为“午后红茶”的饮品带火的。
这款曾由奥黛丽·赫本代言的红茶,2001年进入中国大陆,最早在上海爆红。后来,很多中国产品在名字上都加了一个“δ”,比如奈雪δ茶、优品等。
活力林
中国本土品牌在日语中喜欢使用的不止“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元气森林,从品牌名称、产品包装、广告造型等都透露出浓浓的“日系风”。
元气森林的“气”字最早是日语,“荨麻防护产品外包装上印有一行字,”日本株式会社元碧林生产“,早期推出的酸奶还打着”北海道无蔗糖“的标签,怎么看都像日本企业。
但实际上,它是地道的河北“特产”,实际产地和销售市场都在国内,是不折不扣的国产品牌。包装上的“有限公司”
“元气森林是不是一家注册在日本的公司,妥妥地‘我自己监管’?
名特优产品
比元气森林更专业的是名优产品。创始人是当年佘某代言的叶国富。他开了受欢迎的“Oops珠宝店”。
后来,他在创业中做出了名创优品,由内而外散发着浓浓的日式风格。在日本注册,产品模仿国外产品,但经营、研发、生产、销售均在国内。
无印良品
如果说前两者是客气的话,无印良品多少有点不懂武功。有一天,我刷了一条新闻,无印良品起诉无印良品!
仔细一看,我们知道,(北京)无印良品最早在中国注册商标,起诉(日本)无印良品商标侵权,结果是胜诉。
“假洋货”的套路虽然不高明,但屡试不爽。
这些“假洋货”的共同特点是起个洋名字,在国外注册空壳公司,讲好外国故事。事实上,他们在本质上仍然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
经济发达的国家容易让人们产生文化认同和信任,所以这些国货才会想到改变血统。聚合效应也会在不同领域显现。
例如,美容产品与韩国接轨。《汉书》《韩后》《韩都衣舍》都姓韩,但与韩国并无关系。
瓷砖品牌集体欧化,诺贝尔瓷砖,马可波罗瓷砖,蒙娜丽莎瓷砖。
名字起得好,销量不可或缺。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关键词是重灾区,如威、登、迪、奥、祥、磊、诺、标、致等。
不少国产品牌想趁热,从名字开始体现日本设计、德国军工、北欧极简、美国工艺、英国风格。虽然我穿着连衣裙,但我的心仍然是中国的。
日本制造意味着质量好、安全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自2011年以来已被曝出15起重大造假事件,涉及制造业、食品药品等
和其他领域。
每一次被发现,后面都是发布会、鞠躬、道歉,然后被忽悠。没有什么是鞠躬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再鞠躬。“对不起,我们错了,下次再敢。”
那么日本制造就意味着质量好、安全健康?
我们心中都有答案。宣传一些打着“洋名”“洋脸”的品牌,指责消费者崇洋媚外,不是办法。
最好的防御是对真假洋货泛滥的攻击和反击。最好的办法就是国货崛起。好在国货逐渐迎头赶上,类似伪日制的擦边球营销反而被拒之门外。
民族情结对消费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随着这个国家变得强大,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潮流。
国货回潮,是一种自信和务实。希望我们真正的国货从品质、品味到品牌全方位崛起。不要冷却中国人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