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刻造像的延伸
古代圣王,要传宗接代,往往把重要的法律、制度、典章、文书刻在石头上,要让后人永远保存。战国以后,“金”--青铜器逐渐式微,石刻方兴未艾,对弘扬政教思想、孝道传统和佛教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他,因为石头容易得到,所以石头坚不可摧,可以显示出神圣庄严的气象。
从东汉开始,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为了鉴赏和学习的方便,人们有临摹金石学的需求,先人独创的拓学技术发挥了作用。宋太宗时,《淳化阁帖》的出版,促进了官私刻帖的繁荣,引发了文人收藏、记录、研究古物的风气。作为一门科学,金石学兴起,其所依赖的载体拓片热了一阵子。宋代著名文学大师欧阳修为自己取名“六一居士”,其中一个“一”指的是他收藏并引以为傲的“一千块拓本”;赵明诚、李清照也深陷这股热潮。他们“取钟鼎之识,[、李、潘、F、尊、敦自三代至五季,碑、大碑,……见于进士刻者二千卷,……皆正假,以取褒贬”,编为《进士录》;“城题,果归,相对展而嚼”“书画易鼎,亦奏蜀卷,批评缺憾”的夫妇学乐,被后世传为佳话。
金石学兴盛于清代。从乾嘉到同光,黄易、阮元、武大等前赴后继,行榛、探谷、登险峰、伐朽壁、访碑拓碑,出版了一系列理论著作,迎来了技艺与拓本集共同传播的鼎盛时期。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胡适、郭沫若、齐白石、鲁迅等都热衷于收藏拓片。
目前,金石学研究已不突出,拓片的收藏也是少数,但仍可不绝于耳,尤其是石刻遗存丰富的地区。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从夏商周到北宋,20多个朝代在此定都,无数能工巧匠
云在此汇聚,不仅留下了大量碑刻、汉画像石和石刻,还传承了精湛的椎体伸展技艺。但由于工业文明的渗透,手工技术逐渐被忽视甚至湮灭。大多数石刻要么深藏博物馆,要么被文物部门接管,分布在城市的拓片更是难得一见、不可多得。久居中原的曲庆春、昭君两位先生,深深沉迷于上古。工作之余,他们煞费苦心地寻求深远的购买,寻找。每次遇到细扩,他们与古人无异;壁挂几展,目予神,沉浸缠绵,古香袭人之乐,与圣贤同。
时代变了。进入21世纪,瞿、赵二俊的收藏自然与古人不同。古代金石学家、收藏家把拓片作为文化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借助拓片研究碑刻,以考史、辨古物、编志。他们重视文字和书法,体现了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如武大、王懿荣对金石学的考证,导致罗振玉、王国维转向近代史学。
屈、赵二俊的收藏,当然也继承了前人对碑刻的关注和梳理,但同时,他们的目光更多落在石刻图像和佛像上,尤其是他们收藏的大佛拓片,古人很少涉及。一方面,曲和赵尔均分别从事建筑和视觉传达设计,对图形图像有着天然的敏感和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处在读图时代,现代人习惯于借助图像来存储和处理信息,会不自觉地被图像所吸引。与古代文人的理性认识相比,这些拓片上的大佛菩萨、飞舞的音乐、神灵动物、皇帝皇后拜佛等,将观者带入或神秘或遥远的时空,人们被唤起更多情感和奇妙的想象。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收藏往往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规模宏大、系统深入、影响深远。如偃师水泉石窟的拓片中包含各种年代明确的佛龛和铭文,相辅相成,为观者提供了生动的佛教建筑及其源流研究
文本;又如宝山灵泉寺的拓片,收录了大量佛塔、雕刻僧人和僧人回忆,向观者展示了一幅较为完整、罕见的“浮雕塔林”与经文呼应的生动画面。聚焦一地一窟,对收藏家来说难度极大,但对研究者来说却方便直接。让后者很快对图像的构图布局、造型手段、书体字体的演变乃至时代地域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甚至从形式分析延伸到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更多地凸显其图像意义、艺术价值和宗教文化历史价值。
其次,瞿、赵二俊传播藏品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赵明诚、李清照收藏的拓片,几乎只能在夫妇之间展示;此后,在乱世中,在战火中,在沧桑的逃亡中,李清照眼睁睁地看着藏品从“十到五六”到“十到七八”,甚至“全是煨余烬”。这种毁心剥肝之痛,李清照只能无奈地发出“得过且过,失之易”的悲叹。
清乾嘉同光年间,拓片收藏家或达官贵人众多,如阮元、翁方纲等;或对富贾,如张廷基、陈介祺等,收藏仅限于互求或互赠,一般文人几乎难以求取。曲、赵二君奉行集古为公的公益理念,踏着“共享”盛世的节拍,选编馆藏,整理成册,借助现代科技付梓发行,让广大市民零距离感受古物飘香。
过去黄奕写《小蓬莱阁石字》是因为勘测收集拓片,阮元写篆书好是因为有《天发神预言碑》的拓片。今天,借助现代印刷技术,“独乐乐”变成了“全乐乐”,一卷在手,气势磅礴。观者可以随时随地观赏和感受拓片上留下的色彩繁多的石花和温润细腻的墨汁;静静地体验其独特的审美意象,从书法和意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进而研究图像所蕴含的完整的文化信息,揭示作品的真实用途和社会意义,进而对艺术史和宗教进行探索和总结
历史发展的脉络。或许,这就是收藏利益的最大化,也是收藏家最大的心愿。
毫无疑问,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与认同。石碑和石像与中国文学、文字、建筑、宗教,甚至书法、音乐和舞蹈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拓片精炼、秀丽、含蓄。它们承载着文明的基因和密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结着文物的抽象价值,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总值得驻足凝神,俯下身子体悟其中的深邃精妙。
2.原稿1-2篇(艺术家本人或评论家对作品的评论或欣赏、解读);
4.在其他平台原创发布的,请在提交前添加“优官”作为白名单。
/
本文图片在皮卡
本号发表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个别原创文章除外。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除平台上拍摄并由相关作者提供的图片外,其他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其负责。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