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14个地级市名称由来及各自的城市定位
名字由来:古称金城。583年,隋文帝改金城郡为兰州,设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
城市性质: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名字由来:因城内明长城西端嘉峪关而得名。原属酒泉县。
1958年,甘肃省嘉峪关市筹备委员会成立。
1965年建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城市性质:丝绸之路上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重要的冶金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甘肃省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
名字由来:1981年金昌建市,因金川、永昌两县而得名。
城市性质:中国“镍都”,甘肃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河西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戈壁花园城市。
名称由来:因银厂而得名。
1956年,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从兰州迁至郝家川后,白银筹委会成立。
1958年,白银市成立,1963年撤销,1985年恢复。
城市性质:国家有色冶金基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省域核心城市之一,工业新城。
名字由来:天水因“天河注水”传说而得名。
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乱和干旱使上城百姓一贫如洗。
一天夜里,突然狂风呼啸,雷电夹杂,一道金光闪耀,地面出现红光,大地不断震动。在隆隆巨响中,一条大裂缝裂开了,天上的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裂缝中,形成了一个湖泊,叫做“天水湖”。人们说,湖水与天河相连,又称“天水井”。
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把上北城湖边新设的县命名为“天水县”。
“天水”因此得名。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
名称由来:古称凉州、永州、古藏、秀土。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败匈奴,西汉政府在河西设郡,取名武威,以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葡萄酒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河西走廊中心城市。
名字由来:古称甘州。张掖之名取自“张国挽掖通西域”之意。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张掖郡。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戈壁湿地生态城市、河西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和重要商贸流通枢纽,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和能源基地之一。
名称由来:古称苏州。汉武帝收复河西地区,设立酒泉郡,为河西四郡之一。因“城下有泉”“其水如酒”而得名。
据《汉代地理志》记载:
城市性质:国家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航天城、区域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和绿洲城市。
名字由来:十六国前秦苻坚谋灭前凉国,在今城西北筑城,设平凉郡,意为平定凉国。
城市性质:甘肃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西北地区重要畜牧业基地和皮毛集散地、陕甘宁结合部以文化旅游、工贸物流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名字由来:俗称“龙洞”。名字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1117年,宋朝在庆州设立“庆阳军”。“庆阳”这个名字只能见于史册,沿用至今。
说法二:古人“山南水北谓之阳”。庆州府位于马莲河上游环江与柔远河交汇处以北的三角台地,因此得名“庆阳”。
城市性质:陕甘宁交界地区经济发展强劲城市、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绿色城市、大型能源化工生产生活基地、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即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城市、人文魅力城市、黄土生态城市。
名字由来:因位于龙山之南而得名。素有“秦龙锁钥,巴蜀咽喉”之称。
城市性质:甘肃省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陇蜀之城、橄榄之城。
名字由来:因位于甘肃省南部而得名。
1952年,甘南州藏族委员会成立。
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
1955年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
城市性质:藏汉文化交汇点,黄河、长江水源涵养补给区,“青藏高原窗口”“西藏现代化跳板”,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名字由来:因靠近大夏河而得名。
城市性质:甘肃中南部地区中心城市,兰州都市圈西南门户,甘肃省重要的民族特色产品生产基地,民族风情突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
名字由来:因取“安定西部”之意而得名,俗称“隆中”。
城市性质:兰州都市圈门户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甘肃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以特色加工、现代制药、文化旅游为支撑的生态宜居城市。
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