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听到“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名字时,我对公司的经营范围感到相当尴尬和困惑。在接触了许多近现代史料后,笔者逐渐对这家披着“贸易”外皮的流氓公司有了更多的了解。
17世纪初,该公司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该公司表面上从海外贸易中获利,实则暗地里殖民掠夺。那么,为什么这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业务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抵制?这还要从17世纪荷兰的海军霸权说起。
由于荷兰这艘船实力强大,拥有世界顶尖的海军力量,被掠夺和殖民的国家不敢对其发声,而世界其他大国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冷眼旁观。那么,这家公司是通过怎样的运营模式发展起来的呢?
事实上,在17世纪上半叶,许多西方列强就发现了殖民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这些列强以类似荷兰的方式压迫那些没有抵抗能力的弱国,掠夺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17世纪初,中国的影响力虽然大不如前,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西差距并没有拉开。因此,即便实力强过荷兰,他们依然不敢觊觎东方雄狮。
然而,其他亚洲国家却没有中国幸运,许多国家在这种殖民潮流中失去了主权,沦为被压迫者。
荷兰探险船于16世纪末抵达印度洋,在南洋群岛上发现了丰富的物产和资源。雄心勃勃的荷兰人暗中发展军事工业,没过多久,他们就以绝对的海军实力向世人证明,荷兰才是这片海域的霸主。我最初了解“荷兰东印度公司”时,对名称有误解,以为该公司是荷兰针对印度殖民行动建立的机构。显然,荷兰人的野心比作者想象的要大。
荷兰人觊觎的是整个东印度洋乃至全世界
在荷兰人来到东印度洋之前,世界上并没有“印尼”的概念,这个词也是荷兰殖民者发明的。第一批荷兰商人起航后,在印度洋获得了巨额利润。商人在这片海域低价购进商品,以数倍的价格销往欧洲国家。据说荷兰人每笔交易都能获得300%的纯利润。
但由于缺乏政府管控,荷兰商人之间产生了利益纠纷,越来越多的“海上马车夫”前往印度洋瓜分利润。不少打着贸易旗号的荷兰公司打响商战,公司间恶性竞争层出不穷。其实,这是很可以理解的。天下为利熙熙攘攘,荷兰人在利益面前失去了“联外”的操守,在分印度洋这块大蛋糕时已经红了眼眶。
为了遏制这一行为,增加荷兰在印度洋的利润,荷兰各级政府命令所有贸易公司完成整合,停止不必要的商业竞争。随着政府的强制政策,荷兰公司不得不停止商战。随后,荷兰所有外贸公司都完成了合并整合,最终在1602年5月20日合二为一,创立了臭名昭著的VOC,即荷兰东印度公司。
公司是世界上第一批股份制公司。因此,公司以股东的股份分红为每位会员保证收益。虽然,表面上看,各大外贸公司完成了整合,但实际上,原本表面上的商战已经转移到了内部,股东们还在做着没完没了的盘算。但恶性竞争停止了,东印度公司的收入有了保障,荷兰政府自然不会插手东印度公司的内部矛盾。
与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行为相比,东印度公司既不需要依赖宗教感情,也不需要打鸡血般的巨额成本投入。这种一切行动围绕利益的商业模式,使得东印度公司注定成为印度洋的经济霸主。此外,根据业务领域的不同,东印度公司分为五个分支机构,均围绕阿姆斯特展开
丹总部开展经营活动。
东印度公司与现代公司隶属关系相同,董事会为最高领导层,由十七名荷兰贸易公司前董事组成。东印度公司的投资模式与其他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葡萄牙只会在每次航行前为这次航行筹集资金。
东印度公司股东将资产长期存放在公司并进行回收利用,不为某一航次筹集资金。不得不说,这种投资模式间接影响了后来的公司,创造了现代社会奇商之间合作互利的新气象。
因此,东印度公司有充足的资金来应对频繁的航程,滚动的资金带来丰厚的利润,形成了良性循环。
东印度公司的东南亚分公司位于1605年荷兰占领的安汶岛上。纵观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史,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东印度公司每一次发展壮大,几乎都得益于葡萄牙网络贸易的失误,东印度公司每一次都能成功接管葡萄牙失去的战略节点,坐享其成。
然而没过多久,东印度公司就陷入了类似葡萄牙人的尴尬境地,荷兰人却找到了解决办法:
而不是通过好望角向欧洲国家运送货物,将货物卖给附近位于印度洋的其他国家显然要方便得多。虽然这样销售的效益远不如把货物运到欧洲,但这种薄利多销的方式也能积少成多、获取暴利。
观念转变后,荷兰人接着打开了亚洲市场。
此前,荷兰人准备的货物无法满足手握大量珍贵香料的亚洲人。为了解决这一局面,荷兰人干脆将印度洋其他地区出产的食品、服装等普通商品销往亚洲,最后换成名贵的香料。随着公司财力变得强大,荷兰人不再满足于现状。
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东印度公司打算寻找交通更便利的一线分公司。所以,爪哇北侧的万丹
进入荷兰人的视线。十七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班丹定居,该地区因对华贸易的兴起而繁荣起来。
当时,在葡萄牙语前线基地马六甲,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许多当地华人无法忍受,最终选择移居班丹寻求新的商机。此消彼长中,班丹取代马六甲,成为南洋最大的货物集散地。
但荷兰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并没有将班丹作为前线分支的基地,而是选择了名声不大的港口小城雅加达。荷兰人来到这个城市后,他们把殖民经济最关键的部分拿在了这里。雅加达的建设标志着东印度公司的转型。
就像早年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开发一样,当时的雅加达河流纵横交错,如同阿姆斯特丹。当然,发展这样一个殖民帝国所需的人力和财力是无法估量的。东印度公司必须承担治理雅加达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东印度公司逐渐转变为一个政治实体。
随着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来到南洋,东印度公司对雅加达的开发极其缓慢。此时,东印度公司面临的最大麻烦是毗邻雅加达的爪哇岛上的土豪马达兰苏丹国。
马达兰苏丹国对荷兰人抵达雅加达后最初将该地点命名为“巴达维亚”没有异议。为了与马达兰苏丹国交好,东印度公司几次派使者前往爪哇岛,向马达兰提供财产。然而,人的贪欲无止境,荷兰人的低调让马达兰沾沾自喜。1628年,马达兰以统一爪哇为名攻打巴达维亚。
在这场战争中,马达兰出动16万军队围攻巴达维亚。然而,马达兰并没有意识到海军的不足会使战争彻底失败。荷兰人以极少的兵力守卫着这座城市,并出动海军切断马匹的给养。战后,爪哇邻近海域的局势经历了一次大洗牌。
荷兰人成了这个地区的土豪。
荷兰人与葡萄牙人一样,将所有没有本国政府支持的贸易活动视为走私,因此荷兰人与当地原住民的冲突从未停止。自古以来,东南亚各国实行高度分权统治,导致大量小城镇在与荷兰竞争甚至对立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直到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荷兰人才得以以压倒性的武器装备优势统一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