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大家庭”又出现了。昨日,港股信阳毛尖发布公告称,拟将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替换为“中国天化集团有限公司”,以此强调未来专注发展化工业务的决心。在此之前,信阳毛尖也蹭过茶和白酒的热度。穿马甲真的能拉升股价吗?
变身“中国天华集团有限公司”
7月5日,信阳毛尖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建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天顶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并采用“中国天华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第二个中文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对于拟变更公司名称的原因,公告解释称,受政策调整影响,煤化工产品价格出现长期结构性上涨。公司将抓住近期化工原料价格上涨的机遇,借助进口俄罗斯水电的优势,在黑河市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链(包括电石、PVC和醋酸乙烯等)生产线。此外,位于牡丹江市的精细化工生产线已达到成熟期,正在办理正式生产手续,预计8月正式投产。公司正考虑利用其他闲置土地和设备扩大产品种类和产量,以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
基于此,本公司董事会认为,新名称可为本公司树立更合适的企业形象及身份,将有利于本公司业务发展,并符合本公司及股东的整体最大利益。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更名消息的影响。7月6日,信阳毛尖一度涨逾10,收报港元/股,涨。
现在的名字都“蹭”了吗?
单从此次更名来看,新名称“中国天华”朴实无华,似乎只是顺应公司业务调整的改弦更张。但考虑到信阳毛尖的“前科”,
投资者不禁心存疑虑:公司此次究竟想蹭什么热度?
公开资料显示,自2001年5月登陆港交所以来,信阳毛尖已数次更名,包括“东骏化工集团”、“大庆石化”等,原为石化企业。2004年,公司转产煤化工,2007年出售石化业务,重点发展与煤炭相关的化工原料制造。也是在这一年,公司开始使用“中国天华集团有限公司”的名称。这也是公司使用时间最长的名称,与公司相伴十余年。
但由于当时化工市场低迷,中国天化从2012年开始连续亏损,2017年才勉强扭亏为盈,而扭亏的主要动力来自“火电事业部及销售维生素C、葡萄糖、淀粉事业部”。在业务受阻的情况下,中国天华表现出对化工业务的不信任,开始另辟蹊径,转向被认为利润更高的茶叶业务,以实现公司“绿色发展转型”。
2017年1月,中国天华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Prosper Path Limited以858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7309万元)收购信阳毛尖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信阳毛尖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部股权。7月13日,中国天华集团有限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化工企业转行卖茶,这一突变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自称信阳人的作者甚至发文谴责在香港注册的化工企业挂上知名勾牌,对信阳毛尖整体品牌造成极大伤害。不过,此次收购对公司股价有利。收购公告发布后,信阳毛尖股价一度触及那段时间的小高峰港元/股,但随后再次进入震荡下跌阶段。
我还打算“用
以酒代茶“
到了2021年,信阳毛尖“蹭热点”的爱好不变。年初,信阳毛尖以8000万港元收购北京耀莱龙微酒有限公司100股,与白酒捆绑在一起,正式进军白酒销售市场。在“核心资产”大火的背景下,信阳毛尖2月16日发布公告称,拟将公司英文名称变更为“中国龙茅台酒集团有限公司”,并采用“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第二个中文名称。尽管次日公司股价大涨近15%,但投资者显然不买账,称此举是“蹭热度”“炒股价”,公司股价在一波连续下跌后再次被打回原形。
在舆论影响下,信阳毛尖于2月22日再次发布公告称,经反复考虑,为避免市场信息混乱和误解,公司决定变更名称如下:将英文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龙酒集团有限公司”,并采用“中国国龙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二个中文名称。公司表示,自2020年11月起从事酒类贸易业务,自酒类贸易业务(不包括中国白酒)录得营业额约百万港元,占公司总营业额逾3000万,贡献溢利百万港元。未来将大力拓展葡萄酒市场业务。此外,公司于2021年2月2日宣布的收购也将有助于拓展中国白酒市场业务。在可预见的未来,葡萄酒收入将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
更名屡见不鲜
真的有益吗?
上市公司更名屡见不鲜。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81家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发布了涉及变更公司名称的公告。一般来说,名称变更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如公司重组、借壳上市、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等
例如,“宜昌交通”拟更名为“三峡旅游”,是考虑到近年来,随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格局的变化,公司客运业务收入和利润占比逐年下降,公司旅游综合服务业利润占比逐年上升。贴上“交通”标签的公司名称,已不能与公司业务构成和未来发展方向相匹配;同时,依托三峡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将公司变更为“湖北三峡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不过,也有一些公司喜欢在名字之间反复跳转,想方设法迎合火热的市场炒作。最著名的是摇滚股份,其更名颇具讽刺意味。从福建昊圣到力嘉股份、多伦实业、匹凸匹、洛克股份等,先后几次“戴帽”,每一次更名都与当时的市场热点有关。
P2P声名鹊起之际,公司将“上海多伦实业有限公司”更名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并宣布将主营业务从房地产开发转向互联网金融。随后,公司股价在1月份拉出9个涨停板,最高价达到元/股。不过,此举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公司最终因严重误导投资者、扰乱市场秩序被罚。P2P2行业监管迅速收紧后,公司迅速更名为“摇滚股份”,希望摆脱P2P的影响。不仅如此,公司还对此前更名不当的错误进行了反思,并表示将专注于做大做强主业,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文|东方财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