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林新叶催老叶,流水前浪使后浪。-唐刘禹兮
在电子技术横冲直撞的今天,一只手一部智能手机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微信、QQ、飞信、钉钉等通讯软件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那么在手机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远程交流的呢?它是一个小到可以放进手掌的黑色“神器”。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对它的名字很陌生--“BB机”。
“BB机”的诞生过程
19世纪中后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话诞生,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其极快的信息传递速度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战争、政治等,因为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尝到了电话带来的甜头,但它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不能随时待在电话旁,还有电话线的存在,导致电话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这种情况下,“BB机”应运而生。
“BB机”的原名是寻呼机。由于传呼机在英语中是“beeper”,它曾被称为“BP机”。口口相传,他的名字变成了更流畅的“BB机”。它从寻呼信号和基站发送的干扰中选择用于寻压接收的有用信号。
在小机身中恢复机器的基带信号,然后产生声音和震动提示用户查看,并在小屏幕上显示一些简单的文字信息。
由于体积小巧、方便耐用,“BB机”成为那个年代的通讯神器。
“BB机”的发展历程
1983年,第一个寻呼台在上海开通,“BB机”开始大量涌入中国。此时,大家还在使用最基本的模拟信号寻呼机,用户只能接收到有人来电的信息。具体的回拨号码只有联系寻呼台才能查到,然后他们用街边的公用电话给对方回拨。
虽然看起来很麻烦,但最终解决了座机电话有时
一个连不上的难题。第二年,广州开通数字寻呼台,可显示近20个号码。通常,经常接触的人会对不同暗号所代表的含义达成一致。比如“11111”,意思是“赶快回来,我有急事”。
后来,国内企业浪潮与摩托罗拉合作,开发了一款属于中国人的汉字寻呼机。这时,用户终于不用再满大街找公用电话回拨了,只需从寻呼机的小屏幕上就知道对方的来电意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寻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各种寻呼机应运而生,可听十秒钟语音的语音寻呼机,可显示数字代码来表示信息的数字寻呼机,可同时显示汉字、字母和数字信息的汉字寻呼机,寻呼机还包括从接收数字和简单信息到文件、通知、股票市场等广泛的业务,甚至后来可用作电报和数据网络的终端。
我和父亲聊起“BB机”时,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去网点为自己的“BB机”增加了一项天气预报业务。在当时的人看来,手心的一个小东西,居然可以包含这么多功能。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顶级黑科技。
寻呼时代的结束
20世纪90年代后,寻呼行业迎来腾飞的十年,每年新增用户超过1500万,光波导产销量仅1998年就达1万台。总的说来,此时的寻呼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2000年,新世纪的第一年,也预示着新事物的出现。寻呼机行业在今年达到顶峰,但此后寻呼机行业急转直下,遭遇了碾压式的失败。因为新的通讯工具--手机,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手机的强大功能,让小小的“BB机”望而却步。随着手机价格一跌再跌,寻呼机的市场也一缩再缩。至2
截至2002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数已达4亿,而寻呼机用户数不足40万,仅有21家寻呼机公司苦苦支撑。
当时,一家寻呼公司的老板无奈地说:“手机和寻呼机的价格越来越接近,寻呼机没有优势,寻呼业势必遭遇滑坡”,我国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说,“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寻呼业由盛到衰,看似跌宕起伏,世事无常,实则是时代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结果。
正如银川一位普通市民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现在我国经济、科技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们要想适应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和不断加快的工作节奏,就需要普及和使用更先进的通信工具,这是国家进步发展的结果。”
“BB机”的收藏价值
早在2007年,我国就已全面停止寻呼业务,现在也无法拨打寻呼台。寻呼机在中国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价值,只有少数特殊职业会将其作为信号接收设备,如酒店保安、保洁等。
没有出路了。打开二手交易软件,我发现失去实用价值的寻呼机竟然在二手行业卷起了一股催收风。从国产寻呼机到日本松下、摩托罗拉寻呼机,价格从十几块到几十块不等。
寻呼机作为通信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催生了各种品牌、型号的产品体系。很难收集它们。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二手市场了解一下,收藏一下,了解一下那段历史文化。想想也很有趣。
随着科技巨龙向前推进,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如今,手机不仅仅是作为通讯工具,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吃饭、购物、娱乐甚至工作,一部手机就能实现。
与手机相比,“BB机”的确是小巫见大巫,但它却为人们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回忆每个人都不一样
“BB机”,当街头随处可见红色电话亭,真的和人间烟火气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