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成立于1974年,1995年公司营业额突破100亿元新台币。1999年,首次被GDR在伦敦上市。同年被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亚洲金钱》评为中国台湾最佳管理公司。自2001年起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台湾民营制造业第一,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大陆出口第一。鸿海以各类精密模具的研发、开模和制造为基础,主要从事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相关领域产品的零组零部件和系统的开发、制造和销售。鸿海企业集团在中国、美国、日本获得超过11000项专利,是其多年研发成果的具体展示。鸿海企业集团以“爱心、信心、决心”和“融合、责任、进步”的企业文化,致力于“两地研发、三区设计制造、全球组装交付”的经营实践,努力以更好的业绩回报社会。
2003年,鸿海精密营收在7家台湾企业中排名最高,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400家最大企业中排名291位。鸿海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台湾民企龙头,主要得益于其在大陆的积极投资。
“鸿海”1977年投资大陆,如今“鸿海”已成为台商在大陆的第二大出口商。“鸿海”大陆工厂的成本竞争优势、研发技术和利润都在不断提升。据悉,鸿海销售额连续五年增长62年,成绩骄人,而该公司大陆工厂的生产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富士康集团是鸿海企业集团在大陆的主要制造基地,由中国台湾鸿海集团开发,主要生产计算机、网络通信、消费电子等高科技关键零部件和系统产品。在中国大陆的深圳、昆山、杭州和天津拥有36家全资子公司。
目前鸿海的生产重点已
迁往内地、1996年成立的深圳龙华科技产业园,占地1500亩,员工1万人。建成后,为鸿海开始批量生产个人计算器硬设备奠定了基础。
位于深圳的富士康集团是鸿海在中国内地的公司。早在七八年前,其对外投资排名第六,也是默默无闻。2001年,富士康出口额达美国24亿美元,占深圳市当年出口总值,位列“中国出口200强”第二位,与他并肩的还有东方国际、中石化、普天信息、摩托罗拉(中国)等知名企业。有趣的是,郭台铭虽然不张扬自己和鸿海,但总喜欢张扬“山西”二字。“总裁,我是山西人,未来世界是3C(山西的谐音)(3C是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类似洪轮洪,在国内外都耳熟能详。郭台铭爱喝酒,或者说酗酒,他和他的团队“必须喝酒”。在深圳,每进一家酒店,先问有没有老白粉,然后头也不转头就走了。“因为我,深圳各大酒店都换上了老白疙瘩。”这成了郭台铭非常高兴的一件事。很多人很难理解,这位麾下五万将士、地跨三大洲的it英雄,却在37岁时心系家乡。捐资500万修缮桑梓葛湾村桥梁、捐资200万设立“爱吾奖学金”、投资500万美国元成立富锦精密模具公司……
鸿海自1988年转战大陆成立富士康以来,年均增速超过60,其他年份都在60左右,如2001年超过50,2002年超过70。
1974年,鸿海以30万元新台币和十几名员工起家时,生产的产品是黑白电视旋钮。因为旋钮和他后来生产的连接器是一样的,模具开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所以从1977年开始,终于积累了第一笔资金的郭台铭面临三个选择:一是要
日本购买模具设备,自建模具厂。二是买地建厂不租厂房;三是在原材料面临涨价时,购买原材料囤积居奇。面对金钱游戏的诱惑,几经挣扎,郭台铭决定选择前者。模具厂刚建成半年,郭台铭原本想买的土地就翻了三倍,原材料也水涨船高。很多同事不理解:“外面买(模具)比较便宜,为什么非要自己做?”如果他寻求接近利润,他也可以卖掉模具厂,回去买地。然而,一心想打江山的郭台铭却再也没有回头。1980年,鸿海模具厂开始出现业绩。后来,鸿海相继成立电镀部门和冲压工厂,迅速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上世纪80年代,PC产业起飞,黑白电视衰落。拥有模具技术的洪桔驾轻就熟,迅速切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奠定了连接器的优势地位。
鸿海从模具起家,郭台铭一直强调自己做的是“机械”而不是“电子”。在富士康集团,鸿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的英文名称是“FOX-COVEL”,用“FOX DEN”比喻大家都能听懂的精密模具,有意思;而其内部代号或简称,其实是一个严肃的“内核”。
“OEM是生产别人做不到的产品,而不是生产别人不想做的产品,”一位IT专家表示。“以模具技术基础为龙头,郭台铭成功做到了”在我的领域没有竞争对手。“这也是它在EMS工厂排名第五、盈利第一的原因。但鸿海要做大,最关键的一步是选择客户。郭台铭甚至不惜以“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突出鸿海的“一流客户”。30岁时,郭台铭发誓只跟世界一流大厂做生意,紧跟一流大师快速发展。现在IBM、康柏、英特尔、索尼、惠普、戴尔、思科、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知名IT企业都是鸿海的客户。鸿海已经具备电脑等整机生产能力,郭台铭却没有自己的“品牌梦”。大公司不
担心突然出现一个“鸿海品牌”与自己竞争,更有信心扩大与鸿海的合作。鸿海没有自己的品牌,但每个品牌都有鸿海!换句话说,任何名牌都可能因为失误而倒下。如果鸿海遭遇类似命运,那只能提供至少大部分知名品牌都倒下了。
在PC产业起飞的80年代,凭借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PC连接器领域,其连接器王国开始建立。
1999年,一口气吞下华盛、光宇等企业进行逆向整合,使鸿海精密发展成为鸿海集团,从区域性大厂转型为世界级企业。
1999年成立装配机构,进入整机生产领域。营业额超过500亿元新台币。在美国和爱尔兰建立工厂。首次利用GDR在国际市场融资并溢价10发行,创下台企海外溢价融资的历史纪录。
2000年,我们在欧洲和捷克设厂成立光通信机构,启动“凤凰计划”,进军光通信领域。
2001年,《商业周刊》在“全球科技100强”中排名第16位。
2002年,鸿海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企业,并在2002年《商业周刊》“全球科技企业100强”排名第三。
2003年,鸿海在手机代工毛利率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逆势而上,显示出其强大的野心。将其在PC代工上构建的完整价值链移植到手机上,进一步开发这一结构的潜力,是鸿海显而易见的目标。作为台湾制造业的后起之秀,业界已经看到,未来的鸿海有望接近手机代工行业的龙头宝座。
2004年,《商业周刊》在“全球科技100强”中排名第四。
2004年,国内权威人力资源网中华英才网发布“2004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人气榜”结果,富士康首次入围,位列第24位,成为最受欢迎的台企。
年份“
中国慈善企业榜单推出,富士康集团以9600万元的捐赠额位列第二。
2008年,《商业周刊》在“全球科技工厂100强”中排名第二。
2000年跃居《财富》世界500强第371位。
2010年7月6日,鸿海精密科技集团宣布,通过新加坡子公司以3600万欧元收购原索尼斯洛伐克LCD组装厂spol FoxconnSlovakia的股权,累计持股高达。加上去年底索尼收购的墨西哥液晶电视组装厂和媒体报道的西班牙组装厂,以及近期鸿海旗下富士康加速内迁,鸿海集团布局转移路径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