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卷“闵行版清明上河图”带你秒“穿”闵行老底子
历史上的闵行
曾经有上海的名字--“上海县”
地理位置稳居“上海中心”
也有“上海之基”--马桥文化
逛老街,钻小巷
旧记忆的美好
...
正是这些“独一无二”
成就了我们共同引以为豪的闵行
2020年初,肖敏想出一道题考验大家:
正月梅花开,
以上杨寿镇计算,
黄埔西部可以生得好,
商船繁忙进出。
这是清光绪年间流行的地方民间小调《三十六码头》中的一句歌词。你知道横线上应该填什么吗?
闵行
你答对了吗?
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张文华与闵行本土文化研究者王音节共同制作了《张文华画老闵行商业街图集》和光盘。
接下来,跟随小敏的脚步
转过这样的闵行……
滨河花园
(文中闵行镇图片均为张文华手绘)
闵花园
广慈园小学,后并入闵行小学
介休广场,现存于古藤园内
这里的闵行,就是“闵行镇”,也就是现在的老闵行地区。闵行镇曾是上海县第一镇,明清时期兴起并繁盛。因户口落户、生意兴隆,民国时期曾被冠以“小上海”之名。随着卫星城、一路的建设,商业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闵行镇连同它的繁华,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回望过去的闵行镇,更像是海上旧梦,孤独而遥远。
闵行版《清明上河图》
带你回到记忆中的黄金时代
闵行西道口
南依黄浦、横贯横沥的闵行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首先是航道畅通。当时有句话:别扭
别不好意思,闵行过夜。意思是说,黄浦江里的船只利用一次潮汐停靠闵行:浙江到闵行,正好一次潮汐;闵行到市区也是一股潮。得当的地理条件、商贸休憩、便利的黄埔水运,使码头经济在这里发展起来,闵行成为商品物资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在各种史料记载中,闵行有各种“曾用名”。除了大家熟悉的“闽兴”,还有“闽港”“闽航”,都与航运、商贸联系在一起。沪闵南浙路的修建和沪闵南浙长途汽车的运营,让闵行镇水陆交通如虎添翼。
沪民汽车公司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闵行镇的“精华”集中在后东街、前东街、新安路和新街、老西街、北街、南街、外滩7条主要商业街上。
2011年,86岁的张文华将这7条商业街上的店铺一一列出,画了一幅长卷,完成了20幅。共画了409间商铺,还画了院子、书库、房屋等其他房屋72间。
请放置手机横屏
历史会在你的温柔滑动下徐徐展开
闵行版《清明上河图》即将呈现
焕发其当年的繁荣与辉煌
外滩(北侧)
外滩(南侧)
外滩指的是沪闵路和横泾河之间沿黄浦江的一条街道。有花米、杂粮、猪、地货、竹木、砖灰、粽绳、苇席、坛子、服铺等大大小小的店铺70多家。恒丰花米店、长丰、一毛碾米厂、德丰兴、祥发远华厂、大同油坊等老字号比比皆是。外滩商业活动向北扩散,带动了小镇内酒楼、酒楼、茶馆、客栈、百货、丝织品、副食品、南北货等产业的发展。典当、信托、银行等也随之产生。
老闵行三大茶馆之一--东莱一楼
在张文华老人细腻的还原下曾经人头攒动,
店铺林立的商业街活了起来,每一条线、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此刻,你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和叫卖声,茶馆酒馆里嗡嗡作响的说话声和说书人,车轮碾过砂石路的弹跳声,码头卸货趸船的各种声音。
...
后来,这些街道大多改了名字。看看新旧路名对照表。你还能对应多少?
申江十景各有千秋
才女书写闵行之美
船汇春沈河,桅杆汇聚;黄埔滩商贾云集,效益累累。清嘉庆年间,北街怡园书生李林松的《木棉增情闵行风》一诗,描绘了这样一片物产富饶的土地和棉花带来的繁荣,而他的女儿、晚清著名才女李Q,则在十首诗中向人们展示了闵行东西南北中、春夏秋冬的美丽。其婉转的笔触,灵动的描写,勾勒出一个优雅别致的诗意闵行。
十景之一的都门小冢
《闵行申江十景》晴丽Q
--滑下来--
东阁观潮
欲看浪石俗尘,无暇拜春申。
怒浪推山倒,却有乘风破浪人。
南浦归帆
一叶飞乘好风,回头出白云。
船民们知道家乡近了,逐渐把遮阳棚降低了几页。
西庙日落
一片霞光破晓烟,红角抢蓝河天。
老和尚餐后立,笑指朝是好日子。
北街夜织
风摇处处小灯,过年难加价。
丁娘半夜停梭问,纱线是不是向西邻借的?
沂源早梅
官海归旧水,安安树雪斜。
谁在愁林,剩多少花洗寒。
杜门孝忠
问谁进空门,钟声早传远近村。
毕竟蒲袍神力大,一声惊万人魂。
朱庄新晃
雷雨声
中间早出尘,恰巧在梅的旁边。
为什么看的时候从头问?也是这位先生的老师傅。
更楼残月
声吹月如钩,人倚西风。
见高低霜压屋,便知果在云中。
待在桥上备春耕
去看溪西的犁和小桥周围新升起的桃花。
农场再忙,东风吹红遍绿境。
横泾雪钓
送烟送水吟,独坐船头。
别羡江心鱼更好,芦荻深处风雨少。
横泾三桥
几百年来。闵行老城几经更迭,浴火重生,当年的风雅,只在诗情画意中寻得。外滩改造成浦江路进行拓宽改造,曾经卸下趸船的滩涂变成了游客散步休闲的亲水步道。时间,如同奔腾的浦江,承载着一切,永不停歇,带走过去的繁华,终将迎来明天的辉煌!
-编辑徐静珍今日闵行回归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