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食品之王”大理从一个小小的蜜饯厂到百亿级公司,要走多远?
好吃,一种粗粮饼干;Cobic,薯片;凉茶饮品和其正、功能性饮品乐虎……这些名字你熟悉吗,甚至是它们朗朗上口的广告词?这些食物在你的生活中曾经或正在频繁出现吗?
其实,在这些看似无关的食品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食品集团--达利食品集团。
从一家小小的蜜饯厂,到产品深入百姓日常生活的食品龙头企业,达利在创始人许世辉的带领下,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成为“山寨食品之王”。
为什么大理被称为“假食品之王”?它是如何从无到有成为百亿级公司的?在疫情冲击和消费市场千变万化的今天,达利的业绩日渐下滑。它的前进之路在哪里?
达利食品起源于建于1989年的惠安县美丽食品厂。它是一个蚂蚁式的小企业。工厂需要租用,只有一条生产线。很难与现在拥有数百亿资产的达利集团联系在一起。
惠安美丽食品厂虽然推出了一些消费者喜欢的食品,但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大风暴。真正的机会出现在2000年左右,休闲食品市场的兴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食品的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当时,一批国外食品饮料品牌借机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就包括韩国知名休闲食品品牌“好丽友”。当时,好丽友派称霸中国“派”市场,达利集团掌门人许世辉发现了这种方便又香的休闲食品,属于达利食品。
2002年,达利抓住中国品牌中“派”的空白,推出模仿好丽友派的蛋黄派。
“派”,本质上是一种食品加工工艺,将三明治食品注入糕点中。大梨园蛋黄馅饼仿制当时还很新鲜的好丽友馅饼,馅饼质软
配上蛋黄三明治,口感好,深受人们喜爱。
不仅是口味,达利还使出了价格战的策略,从价格入手,以低于好丽友三分之一的价格拿下中低端市场,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这款模仿好丽友馅饼的山寨食品的成功,让馅饼在中国市场掀起热潮。
从“山寨好丽友”的蛋黄派起步,大理形成了“别人开荒,大理跟着”的发展思路。
2003年,模仿乐视薯片的Cobick薯片上市。
2007年,大理推出红罐凉茶及其正,模仿王老吉凉茶。
2013年,达利的功能饮料乐虎进入大家的视野,并对标红牛。
2017年,继维他奶之后,达利推出豆奶……
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大理只有模仿食物才能获得市场认可?事实上,除了模仿火食品打开市场,利用低价获得消费者青睐,达利还有其他营销策略。
一声叫卖声,十里顾客来。
广告吸引客人是现代的和商业的。在市场竞争中,不要忽视广告的作用。
达利的广告营销策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和典型的。通过广告宣传,达利集团真正推广了产品,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首先,达利推行多品牌营销策略,拥有多个不同名称的食品品牌。达利园、博比、和其正、美味……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名字,都属于达利集团。大理对不同的产品赋予不同的名称,突出每种产品的特点。
当时,为了给产品想出一个合适的名字,达利会发动全公司的人出点子。比如,在给一款新好吃豆浆饼干命名时,公司发起了全员投票,不仅公司内部员工投票,还有员工的亲朋好友参与并号召测试,最终确定了新好吃的产品名称。
而它的正面名称也很有说法。作为一款主打养生清热的凉茶,这个功能总有一些中医的意味。因此,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产品名称中引入“和为贵”的理念,既有深意,又凸显了产品的特色。
其次,达利的广告词颇具特色,还挑选符合产品气质的代言人,准确把握每一款产品的特点。“好吃就多吃”“清火气,养元气”“快乐每一刻,我的可可”“喝乐胡,激发正能量”……这些广告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让消费者形成记忆。
达利也很早就有“明星带货”的意识,代言人都是当时大火的明星。请赵薇代言。赵薇活泼的气质与鲜美的产品相配。邀请周杰伦为波比克代言,正是看中了周杰伦的酷劲。请国民女神高圆圆为优先奶代言,吐槽优先奶的甜蜜与温暖。请陈道明为自己说话,为自己的正气说话。陈道明的正气正好符合他积极的产品定位……
在明星的加持下,大理的休闲美食变得更加火爆。
最后,达利选择在央视大规模砸广告,形成洗脑效应。当各种流行广告词、当红明星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选择商品时很难忽略这款产品。
运用独特的市场竞争策略,达利将商业帝国拓展为营业额达百亿元的食品龙头。不过,从3月29日达利食品发布的财报可以看出,2020年达利食品营收1亿元,同比下降,毛利1亿元,下降3。同比增长5%。这是达利食品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
事实上,大理的衰落早已是一个征兆。2017年至2019年,达利营收增速为,净利润增速逐年下降。其中,休闲食品饮料2019年同比增速为负,2020年饮料类产品在疫情下同比增速有所下降。
谈数据,各种数字都是
说明这家身价上百亿的食品巨头,已不复当年辉煌。
曾经,有人评价大理:“赶超娃哈哈30年”“山寨之王”。有人说,达利食品是“国字号”,让国产休闲食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人说,大理不断创新,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但无论怎么评价,达利依靠模仿、低价和广告的策略都是软弱无力的。
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研发的新产品,盲目跟风模仿,没有灵魂的产品注定难以长远走下去。同时,达利在新媒体崛起的时代,依然固守原有的广告投入策略,不向新媒体平台进军,失去了与年轻人直接对话的机会。
《泰晤士报》告诉达利,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本文由财经十三叔团队原创,作者为白水,欢迎大家点击关注并留言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国日报:用心30年:大理食品的“国字号”
2、明金网:900亿“中国山寨之王”现在该凉了?
3.企名网:达利食品30年:用心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4、青糖君:不讲故事、40亿港元硬核分红的达利食品,堪称无形的“工业印钞机”
5.不要要求很好的理解。曹先生:赶上娃哈哈,在30年年底成为首富。大理园区是中国跟随战略最成功的案例
6.百度文库:达利的广告策略
7.中国日报:达利食品成长史:一场中国品牌的“突围战”
8亿欧联网:低调隐形冠军:达利食品
9.少年派:山寨美食之王、大理园家史(视频)
问答:为什么被周杰伦红到现在的唐珂不受欢迎?
11.百度文库:及其正面广告词
12、食品饮料行业微刊:达利食品2020年亿元营收上市以来首次下滑,重回企名网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