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史春波
7月10日,知名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池友章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永宁河畔,人们再也见不到池友章出入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身影。
从1979年创业至今,池友章几经风风雨雨,从白手起家爬上行业顶端,到濒临破产跌入谷底,再到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始终走在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曾采访过这位传奇人物。无论处于低谷还是坐享荣光,池友章都不忘初心--利民、利国、利民。
池友章接受钱报记者专访。
半生沉浮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每天早上到厂里上班,我都会问一个人前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员工的思想动向如何,营销有什么变化。迟友章最牵挂的是他晚年追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采访了池友章。“不仅要提高质量,还要降低成本,这才有竞争优势。”他说。
他的一生,风风雨雨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时间回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池友章和很多人一样,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康复后的第二年,他创办了一家鞋厂,取名利民鞋厂。
年轻时的池友章(左一)。(本报照片)
“利民”二字来源于“利国利民”。在池友章看来,开工厂应该做一些对国家社会发展有益的事情。
这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老百姓买得起皮鞋。”
上世纪80年代,皮鞋均价只有20-30元一双时,利民鞋厂年产值稳定在1亿元以上。
1989年,西方八国记者来浙江采访,其中一站就是利民鞋厂,这让当时的西方媒体看到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它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在辉煌了十几年之后,池友章的鞋却败给了名气更大的温州鞋。
他的企业面临破产,数千名员工被解雇。他卖掉了自己的奔驰,苦苦支撑着。“当时我走路上班,路上看到别人用不同的眼光看你,我就以为你不行。”池友章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山下,池友章面朝墙壁,蛰伏着。
2003年,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帮助下,他完成了从鞋厂到汽摩配件厂的全面转型。
浙江利民实业有限公司是吉利的核心供应商,也是黄岩领先的汽摩配件生产企业。
“现在已经到了黄金时代”,他眼神坚定地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2018年产值8亿元,今年破10亿元,后年破15亿元。
“我能有今天,特别感谢党,感谢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我。”他曾说,多亏了一段美好时光。他见证了一代代民营企业家的成长,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的成长。现在,他和他的时间在一起:重新开始。
老人骑行,八十又起
“我再出发”,2018年春天,池友章请人写了这四个大字,高高挂在办公楼里。你一进门,就能看见。
这是一位老企业家对世界的宣言,抒发了自己的旧志。尽管他九死一生得了重病,尽管他年过八旬,头发花白。
池友章请人写了“我再出发”。
这一天,他已经蛰伏多年。这位被李书福尊称为“老师”的企业家,在山下低调行事,消失在大众的聚光灯下。
受了委屈、戴了“帽子”多年,平反后创业,一度辉煌,然后由辉煌到艰难,由艰难到蛰伏,由蛰伏到死灰复燃。
曾经,十几岁的池友章写小说,梦想当作家,当语文老师。只是时代的原因使得
他最终成为一名企业家。
他说:“志存高远,百年不遇。”“一方面,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总觉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我们应该为强国富民多做贡献。我想用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情,这是一种自然而朴实的感情,绝不是矫揉造作。”
池友章举了个例子。比如,很多企业总想着偷税漏税,但他从来没有这么想过。有一次,一位领导为他争取到几百万的减税政策,他把钱还给了财政部门。这让一些人感到尴尬。
“我们不应该过多关注个人财富,而应该更多关注自己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多大贡献。”他说,这就是他的财富价值观。“企业利润不能太高,要把更多的利润让给员工,还要依法向国家纳税。”
这么多年,池友章一直坚守实业。他说他从来不炒股,也不做房地产。有领导多次找过他,让他拿地,给政策优惠,拿钱快一点,但池友章都不干。
“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产业救国''产业兴国',这些思想已经在我脑子里生根发芽,接下来我会脚踏实地去做。”他是这么说的。
追思池友章:还有一口气和挣扎
今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史春波再次撰文,回忆采访池友章先生的点点滴滴。
以下为记者史春波自述--
看到池友章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有些吃惊。虽然身体不好,病情严重,之前也住过几次院,但他都挺过来了。
每次出院,他都会给台州日报社高级记者任健打电话。“任建同志,我又出院了,感觉很好。”
他总是那么乐观。老马正骑,志在千里。还有一口气,奋斗永无止境。是他的座右铭。即使坐在轮椅上,他也要被推着在车间里转来转去。
然而不幸的是,
这一次,他没有回来。在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为他送行:迟老,一路走好。
2019年初的一天,我去采访迟老,也是任建老师拍的。起初,池老师一直拒绝采访,但任老师对我说了很多“好话”。有了建议,他同意了。
池友章是台州商界的“教父级”传奇人物,但已蛰伏多年。晚年,他再次来到大众视野。当时,很多人都为他点赞。
说实话,在那次面试之前,我心里没有信心。因为听说他的脾气有点“怪”,有些清高,有些傲慢,这可能和他热爱文学有关。不过,他也欣赏有才华的人。如果你得到他的认可,你就可以成为他的朋友。可以说也是性情中人。
那天,太阳很好,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他午休后,我们在他的办公室见了面。他穿着正式,西服,衬衫,领带。看得出来,他应该已经准备好了。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副字:“坚韧不拔”。
回顾他的一生,其实是坚韧不拔的一生。商海几经沉浮,晚年卷土重来。
办公室里的一盆三角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开得正旺。他精神很好,但毕竟这么大的年纪还能看出疲惫。
采访刚开始,果然,迟老的语气不太友好。他问:“很多人都写过我,有好的,也有坏的,你能写点不一样的吗?”“你想怎么写?”
我惊呆了,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受访者。不过,好在也有心理准备。我把采访的大致意图告诉了他。
他淡淡地说:“那你可以试试。”
面试进行得很顺利。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过去,有失败,也有辉煌。他说,他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是“实业救国”“实业强国”,脚踏实地,不虚。
谈到文学,他很高兴。也许这就是他的爱。回到那时,当他年轻的时候,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