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街坊织史纺织品、原始手工纺织、手工纺织、纺织生产大规模工业化、机械化染整技术进展、化学纤维产生与发展研究、世界纺织生产起源、发展与规律,它以纺织技术发展史为核心,囊括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史、交通史、工艺美术史等诸多领域。纺织生产技术是世界各族人民长期创造性劳动经验积累的产物。世界三大文明的发祥地都为纺织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纺织技术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突破:人工机械化,即人工纺织机的全面形成;大工业化,即完善的工作组织机构发明后现代工厂制度的形成。第一次飞跃大约始于公元前500年的中国,10个世纪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第二次飞跃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的西欧,普及速度比第一次快,但也经历了一个世纪。20世纪下半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纺织业开始衰落,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逐渐兴起。最初的手工编织纺织品生产开始于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时间或早或晚。公元前5000年左右,世界各文明发祥地就地取材开始了纺织品生产。例如,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居民使用亚麻编织;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居民使用葛麻纺织品;棉织品已经被南亚印度河流域和南美洲印加帝国的居民使用;小亚细亚有羊毛纺织品。这一时期,河北、浙江、南亚印度谷地、北非埃及等地已出现了原始纺纱工具、纺纱专业和原始织机零部件。纺纱专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公元前550年希腊保存的花瓶上,有古代悬垂纺纱、纺毛线的手工纺纱图像,西南少数民族则保存了古代跪坐、站立垂直纺纱、纺纱的工艺。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躺着型纺纱是专门放在支腿上纺纱的。原有的织机有两种:挂式织机和平式织机。平织机的两根轴用四根木桩固定在地面上,称为地面织机。公元前4000年埃及出土的一个陶盘上绘有一幅这种地织机的图像(公元前4000年埃及一个陶盘上的地织机)。还有织工脚压在经梁上的瓦片织布机,把梁系在腰上的,就是原始的腰机。秘鲁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吊织机的经梁挂在上面,经纱靠自身重量或吊锤自然下垂,再依次织成纬纱。北美的奥杰布韦部落使用这种织布机编织麻袋,称为立式织布机(图3,悬挂式织布机)。还有一种方形或多边形综板开口的窄带织机,称为综板织机。这种织布机在公元前900年埃及和公元前200年斯堪的纳维亚的遗迹中都有发现。原织机最初直接用手指分离经线,后来改用开贴打纬。这种棍子是逐渐演变而来的,在形状、粗细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即有一根综合的棒,以满足编织图案的需要。位置也从两组经纱之间移动到经纱平面上方,杆周围的综环下垂,并一一套在每组经纱上,形成悬挂综杆。这种悬挂综杆和外框,就是后来广泛使用的综框。这种早期风格的综框仍然保存在墨西哥格雷罗和北美西南部普韦布洛的传统立式织机上。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使用矿物颜料,如中国山顶洞人和欧洲克罗马农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古代的彩色织物。在中国,茜草、靛蓝、板蓝根、红花等植物染料在公元前3000年就开始使用。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使用茜草和靛蓝;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了板蓝根和红花;秘鲁居民很早就掌握了昆虫红色染料的制作方法。新石器时代的纺织产品主要是各种短纤维织物。如北非尼罗河盆地的亚麻织物;南亚恒河和印度河流域的棉织物;南美洲华加普里安特的棉毛交织布与玛雅织造棉剑麻交织布;里海、爱琴海、西亚流域沿岸羊毛织物;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丝织品。在这些面料上,有的使用手绘图案,有的使用编织图案形成简单的图案,还有的使用刺绣。有些人认为高加索的古代居民甚至有原始版画。原始的手工纺织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由原动机部件、传动部件、工作部件等组成的手工纺织机械在各地区先后出现,如手工纺车、缫丝车、脚织机等。虽然部分地区仍沿用原有的纺织工具纺纱和原腰机,但由于人工纺织机的配套,各先进地区进入了人工纺织的历史时期。手工纺织机是通过传播和交流逐渐完善起来的。最后,随着更完整的工作部件的生产,为向集中式动力机械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转变准备了技术条件。中国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就基本完成了手工纺织机的配套(参见中国纺织史)。古埃及也使用亚麻纺车。织机方面,除中国以外的朝鲜、日本、波斯(今伊朗)、中亚等地,进展缓慢。挪威奥斯陆出土的多综织机。大约在公元1200年左右,两件综式踏板织机逐渐在其他地区广泛使用。16世纪以后,欧洲的手工纺织机开始有了很大的改进。1533年,德国的于尔根(http://www.zhucesz.com/)制造了配备翼锭和筒子的手纺车,使加捻和卷绕动作可以同时连续进行,大大提高了纺车的生产率。1764年,J·哈格里夫斯制造了立式8锭珍妮纺车,用滚轮喂入预先制作好的纤维条,摆脱了人工喂入纤维的方式。很快,手摇翼锭滚筒纺纱车、步行锭纺纱车相继出现。织机在欧洲直到17世纪仍沿用较为原始的形式。例如,生产法国著名提花地毯的戈布兰织布机(图617世纪法国戈布兰织布机)仍然使用综合杆和分经棒。18世纪以后,织机在欧洲有了很大的改进。1733年,英国人J.凯用手拉机器零件发明了苇坐抛梭装置(飞梭),随后升降梭箱也被创造出来。这是继踏板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中国的花基提花机(花地板机)由欧洲人逐步改进,到18世纪末,法国。提花制造了手动提花机。1589年,英国的http://www.zhucesz.com/制造了手工编织纬编机,1775年,英国的http://www.zhucesz.com/制造了针织经编机。染整机械化发展较晚。手工生产持续了更长时间。古印度人在世纪前后掌握了结染,古埃及人在9至10世纪学会了蜡防染。模具印刷在这两个领域已经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12世纪以前,欧洲的印刷技术只在少数地区传播,如西欧的莱茵兰地区。到17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蜡染色,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居民学会了用茜草媒染剂染色。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滚筒印刷术。1785年,英国人T.贝尔综合前人成果,成功研制出滚筒印刷机,使印刷生产连续化。在纺织产品方面,中国古代彩色提花织锦技术对日本、波斯、罗马等地影响很大。梅斯林纱,一种公元前300年产于印度的印花精美的棉织物,也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波斯织物在公元前世纪就出名了。萨珊王朝时期(229~651年),以丝绸和羊毛为原料的斜纹双纬彩色提花织物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3至12世纪埃及出产的亚麻和羊毛制成的提花挂毯,7至10世纪秘鲁棉经驼毛纬的提华纳织物,10至12世纪拜占庭织物,以及巴格达、叙利亚、埃及和西班牙伊斯兰题材的织物,都曾广泛流行。12世纪以后,波斯和意大利开始生产天鹅绒(见章荣)。法国13-14世纪受中国图案影响的意大利卢卡斯织物羊毛挂毯、英国刺绣丝织品等,成为欧洲最著名的品种。16至17世纪,波斯天鹅绒和簇绒地毯、意大利和佛兰德亚麻单色提花织物、法国里昂织物、真丝挂毯、针织花边等相继盛行。印度印花棉布在欧洲也很受欢迎。这一时期,日本产品在中国和印度产品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如著名的优蝉染料。(参见4至5世纪埃及提花织毯彩图(1),20世纪埃及生命树、射手和动物图案织物,14世纪西班牙星鸟斜纹织锦,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蓟纹织物,17世纪印度印花布,18世纪意大利花假山图案织物,17世纪小亚细亚织锦,19世纪日本粉色布)工业革命首先始于西欧的纺织业。机器把工人的双手从加工动作中解放出来,为电力驱动的集中式工业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纺织生产机械化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贸易大发展。殖民占领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手工纺织机工作部件的一系列改进,使利用各种自然力代替人工驱动的集中生产成为可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液压棉纺机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到1788年,英国有143个液压棉纺厂。18世纪末,纺织厂开始使用蒸汽机。此后,平房生产逐渐被集中的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所取代。纺织生产的大工业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纺织机械的更多创新和创造。1825年,英国人R.罗伯茨制造了动力锭子纺纱机,并不断改进,逐步推广。1828年,更先进的环锭纺纱机问世。经过不断改进,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几乎完全取代了步进纺纱机。自翼锭和环锭发明以来,做了加捻和缠绕两个动作可同时连续进行,比在锭子纺纱机上交替加捻和卷绕提高了生产率。然而,加捻和卷绕工作是由同一套机构(翼锭或环锭)完成的,这就限制了纱包的尺寸。包装尺寸与机器运行速度之间存在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只将添加和缠绕分开,各由专门机构进行。20世纪中期,各种新型纺纱方法相继出现,如自由端加捻的转杯纺、静电纺、涡流纺、包绕加捻的喷气纺、假织造等。自1785年动力织机出现后,1895年制造出自动换麻角装置(见自动换麻角织机),1926年制造出自动换梭装置(见自动换梭织机),织机进一步走向自动化。但引纬还是用梭子。为了推出一种非常轻的纬纱,让数百到公斤重的梭子快速来回飞行,是对能源的极大浪费。20世纪上半叶,无管弹丸织机、细长杆插入纬纱的剑杆织机、水和空气射流插入纬纱的喷气织机等相继出现,使从根本上消除梭企名网为可能,从而取消了绕纬工序,大大提高了织机速度,降低了噪声。但打纬仍无法避免,织机仍在往复运动,不能打破噪音和速度的限制。圆周运动的圆织机仍在研究中。染整技术的发展,纺织化工技术自18世纪以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欧洲化学家首先在染料性质和染色原理的研究上取得突破。19世纪以后,合成染料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苯胺紫染料(1856)、偶氮染料(1862)、茜素染料(1868)、靛蓝染料(1880)、不溶性偶氮染料(1911)、醋酸纤维染料(1922~1923)、活性染料(1956)等,合成染料使染料生产彻底摆脱了人们对天气的依赖,使印染生产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同时,浸染连续轧染、溢流染、各种染色助剂、载体及相应染色设备等新工艺的生产,逐步实现了染色的机械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印刷已逐渐实现自动化。滚筒印花、圆网印花等机器已投入生产。然而,一些特别精细的印刷品种仍采用半自动或手动操作。19世纪以后,纺织品后整理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后整理方法不断出现。压延、拉伸、防缩、防皱整理、拒水整理、阻燃整理等工艺不断完善,也配套了各种适合化纤产品的染整新工艺(参见染整)。化纤的生产与发展纺织进入大工业生产时期后,规模迅速扩大,对原料的需求加速了人造纤维制造技术的发展。17世纪以来,一些尝试在化学技术和高分子化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展。19世纪上半叶,尼龙、腈纶、涤纶等合成纤维相继投入工业生产。人工合成化学纤维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纤维具有优良的纺织性能和经济价值,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有的往往因为业绩不佳、经济不经济或环境污染严重而被淘汰。未来,人们致力于使化学纤维具有类似天然纤维的舒适性能,或者具有天然纤维所不能具备的特殊性能。因此,改性纤维和特种纤维的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