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学不会。
中美互联网企业的差异是由两国国情决定的,而不是由两国高管决定的。如果把任何中国互联网经验带到美国,难免会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尴尬。
1.互联网创新一直是美国消费者的锦上添花。
美国模式一直是这样的:美国人民以前什么都不缺,现在有了一个新技术或新概念(比如社交网络),做成了一个产品或app(比如脸书)。这时,就会吸引一些消费者使用这种新产品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需求(社交)。在这里,这个应用程序是成功的。
你也可以尝试在产品中添加一些其他功能,但不能走得太远,因为针对美国消费者已知的需求,传统的解决方案已经存在。使用这款app后,美国民众在生活中是否应该使用信用卡或信用卡,是否应该缴纳水电费或去难办的政府官网?
这种行为模式强化了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思维:即以技术和理念突破为主导,以创造功能单一的产品为核心。互联网公司的中坚力量一般是工程师(比如扎克伯格)。
2.但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互联网是一种普遍填补生活各方面缺失的服务。
不完善的中国市场使得互联网深深嵌入了每一个缺失的领域。银行系统不发达,信用卡不普及?直接电子支付芝麻信用。村里刚通车,什么都买不到。淘宝京东拼多多。付费渠道做不到?充值优酷爱奇艺会员。这里的每一个需求在美国都用老技术得到了满足:信用卡、汽车普及+零售网络、各种付费电视频道。
这种模式让中国互联网企业养成了更关注消费者需求的习惯,而不是像美国企业那样更关注技术突破。正因为如此,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决策层一般不是工程师出身,而是销售出身。
大部分都是“做生意”。这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谈到美国的互联网初创公司时,书呆子和极客通常会在他们的车库里倾吐新发明。说到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是中年男人在咖啡店里谈论融资、受众和回报。
我们在国内看到了一批满足用户需求的多功能App(或者按照西方的说法:超级App),什么都能做,功能融合得很好。微信甚至推出了小程序,让更多第三方App直接在微信上生长。相比之下,美国还是一个功能一个APP的模式。
中国互联网企业还打造了“运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阵地,建立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连接。
两国国情不同,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更加注重满足需求,用户想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做出产品;美国企业更注重技术,一有新技术、新概念就做新产品。比如很多人说知乎vs Quora。Quora仍然坚守着最初的理念,即问答模式。而知乎则从最初的问答网站逐渐成长为涵盖创意、在线课程甚至求职服务的app。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互联网注定要在to C方面完全领先于美国,但如果有一款app借鉴了美国微信的经验,这款app将在各方面受到现有传统行业的竞争。
也许有人会认为,美国企业专做一个需求,尽力而为一定比什么都做得好一点。但这其实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技术好不代表产品好。比如,美国公司使用的办公软件非常多:dropbox用来传输文件,email和messenger用来沟通,skype和Zoom用来视频通话,而这些功能其实都可以在微信上完成,而且效率大大增加。整合到一定规模,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当然,反过来也有道理:好的产品并不意味着技术
很好。时至今日,互联网产业的所有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
注:这里所有的描述,如“中国互联网企业”“美国互联网企业”等,仅指一般情况,在微观层面难免有所差异。也就是说,美国互联网企业也重视客户体验,中国企业也强调技术。
但问的问题比较笼统,泛化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