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米的“品牌之路”
洛阳乡村振兴
发布三农信息
服务乡村振兴
依托“富硒+”“电商+”“文旅+”,“伊川小米”区域公用品牌加速走向全国
一个小米的“品牌之路”
秋高气爽,在宜川沂河两岸的河流丘陵地带,一片片春谷陆续进入收获期,粗壮饱满的谷穗笑着弯下腰来。
从鲁甸到江左,从葛寨到白沙……谷子示范广场上,收割机隆隆驶过,谷粒颗粒归仓。从龙头企业到种植合作社,大大小小的碾米车间也是机声隆隆。
抓住它,扭在手里。它柔软、清香、沁人心脾……此时此刻,我们对流传千年的“厨圣”伊尹的赞美有了更真切的理解--“米之美,玄山之粮”。
前不久,“伊川小米”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本季,伊川小米将在“富硒+”“电商+”“文旅+”的加持下,进驻“洛阳礼物”“京东商城”等中高端平台,重塑品牌形象。
富硒地种富硒稻
谷子原产于黄河流域,是世界上古老的栽培作物。长期以来,各地不同的地形、气候特点,塑造了众多优势谷子产区。如钦州黄小米、赤峰小米、广灵小米、敖汉小米等,都是小米“家族”中的“佼佼者”。
历史悠久的伊川小米也声名远扬,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前些年,伊川小米品牌发展和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质量效益规模仍有待提升。
其实,人们都知道伊川小米好,也乐于买回家煮。然而,很多人说不清宜川小米为什么好,缺乏准确科学的定量分析。
直到2018年
春季,河南地质部门发现伊洛河流域局部地区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富硒区,并精准圈定了以伊川为核心的富硒土壤富集带,面积达50万亩。
“硒是最贵的东西,放眼全国,这片富硒的土地都是宝贵的资源。”伊川县委负责人说。从高产农业的“饱肚子”到绿色农业的“安全食品”,再到功能农业的“健康食品”,“富硒”正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此,宜川根据全市富硒农业发展布局,全力开辟小米新品类--“富硒小米”。
高质高效
来到葛寨镇,千亩富硒谷子示范广场一望无际,黄灿灿的谷浪随风翻滚。这是洛阳农发集团与京东农场联合打造的富硒小米基地。
农场里,地表和地下都安装了各种传感器,时刻监测着田地的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偌大的1500亩基地,日常管理只需要一部手机。”农技员杜刘平说,基于物联网追溯体系,施肥、除草、无人机植保等指令全部在线下达,全程留有数据。
“很快,基地所有小米都将通过京东农场专属线上平台销售,实现好米价。”杜刘平说,每一个上市的小米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可以追溯小米生产全过程,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透明管理。
离开京东农场,来到鲁甸镇义和桥米业有限公司。从事小米加工20多年的赵俊杰,刚安装了一套充氮包装设备。老赵说,早些年,小米都是用10斤20斤的麻袋装的。后来是真空包装,现在充氮包装可以更有效地保证质量。
走进车间,伴随着有节奏的声音,一袋袋鼓鼓囊囊、包装精美的小米不断下线。“125克一袋,一家三口一次一袋正好,特别方便。”赵俊杰说。这是
他们为“洛阳礼物”定制的车型聚焦文旅消费市场,有望成为游客购物车的“新宠”。
品牌的背后永远是品质。近年来,当地不少小米加工企业坚持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管市场多紧张,不管价格涨得多高,也坚持用本地大米。
品牌鼓起钱袋子
“大家都在守护诚信,守护品牌,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伊川县委负责人说。近年来,宜川坚持把谷子产业做成富民产业,累计谷子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水稻收获时节,吕店镇王村红谷源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人头攒动,村民卖米的大车、小汽车排起了长队。袁绍坤是合作社负责人,他的小账本上清楚地记录着每家每户卖米的明细。今年,他的合作社辐射全村发展谷子1600亩,带动34户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以前种谷子不容易,现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袁绍坤回忆,早些年,粮食太小,无法精准播种。随着播种量大,出苗时节,村民们不得不围坐在田地里采摘秧苗。怕麻烦,播种时会炒一些谷子,再和有活力的谷子混在一起播种,省人工但费米。收获季节,我们要把耳朵一根根掐掉,拉回家,碾碎、锤打……
“现在,伊川在谷子机械化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上述负责人说,如今,宜川还联合农业科研院所成立了小米种植加工研发中心,为小米产业腾飞插上了科技翅膀。不仅如此,当地还将建设以“伊川小米”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的河南省富硒农产品检测中心,制定种植加工行业标准,拓宽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加速伊川小米走向全国。
1
结束
1
/洛阳日报
记者/白云飞
编辑/刘梦冰
审核/王勇回到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