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高图学院官网
昨天,这家在线教育公司正式宣布更名,公司名称统一更名为“高途集团”。原K12业务不变,仍为“高途课堂”,原学大人业务更名为“高途学院”。
对于更名,官方的说法是,高途课堂的业绩已经占到年报的近90%,“跟谁学”已经不能代表当下的业务品牌。为了更好地实现业务聚焦,节省营销费用,单一的企业名称上网卡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全周期需求。
言之有据,可见这一决定蓄谋已久。
不过,作为一家在美国股市上市、去年做空十几次的公司,二级市场似乎并不太认可这一决定。更名后股价大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0。截至收盘,股价跌至美国元,一夜之间跌幅高达1亿美国元,市值蒸发1亿美国元至1亿美国元。
企业更名是好事吗?
我们普通人改网名通常都要深思熟虑,要有仪式感,更何况是有一定体量的企业。
毕竟,一个品牌要想成名并不容易。有了市场意识后,更要倍加珍惜。贸然改名,可能会让之前打造品牌的努力功亏一篑,风险很大;当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经营得好,企业可以借机更上一层楼。
有的企业更名影响不大,只是因为定位、政策等原因,修改后缀,名称缩写不变,影响相对有限。比如前两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科,第一网贷宜人贷更名为宜人金科,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
有的脱胎换骨,试图重塑用户认知,劳苦伤财就要改名,就像学谁改名高图一样。
很多大品牌早期也改了名字。百事可乐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叫布拉德饮料,宝马一度被翻译成中文为巴依尔;在中国的在线教育领域,改名虽然不是一个基础练习,但也相当普遍。
例如,学习
思,其实在2013年就将集团更名为好未来,学而思现在也只是集团旗下的培优事业部。虽然很多用户在认知中很难将这两个名字联系起来,但每一次都要捋一捋他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猿题库更名为猿辅导,两者都是集团旗下产品。更名可以让人直观感受到业务重心的转移,保留关键词特征,让用户一眼就看出是一家人。
失败的是红黄蓝教育。他们把集团的名字改为GEH教育集团。这个英文缩写有点混乱,不清楚。时至今日,它还不如红黄蓝本身为人所熟知。
向谁学习,为什么要改名?
目前来看,向谁学习改名为高图是相当合适的。
名字本身就不错。一边是名师谐音,一边是前途无量。比“跟谁学”更简单、更高端。
官方在发布会上给出的更名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公司业务转型升级的体现,从O2O向B2C转型,高图课堂营收占比已近九成。集团内外都认为高图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是想摆脱去年美国股票16次被做空的“阴影”,与过去说再见。“谁学会了轻装上阵,高路时代就来了”。
第三,更名有利于品牌聚焦,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今以后,不用再花大价钱宣传了,但结果却是“大家都不知道高途课堂跟谁学”。更名后,“跟谁学”和“高途”合二为一,可以节省大量宣传费用,缓解资金压力。
当然,就像小米的logo升级一样,品牌更名也是营销升级的契机。在宣布更名时,跟谁学也发布了一些新动向。如果经营良好,此次更名或将成为企业摆脱颓势的转折点。
改名是不得已吗?
去年在线教育公司烧钱大战轰轰烈烈,如今终于被动平静,越来越多人满意
认清烧钱不仅没能烧出在线教育的未来,反而让各大公司陷入恶性竞争循环。
这在跟谁学的财报中显而易见。
跟谁学。2020年全年营收1亿元,同比增长。然而,全年净亏损1亿元,相比2019年的1亿元,实在是太可怕了。
赚来的70多亿去了哪里?在营销方面。去年跟谁学的销售成本是1亿元,增加了。打开高途课堂的微博,内容多为标题、植入综艺片段、转发抽奖甚至送选秀门票。各种话题都不如一个教育业务的官微熟练。
疯狂营销的同时,跟谁学的投诉量也在增加,问题大多集中在退费难、霸王条款、虚假宣传等方面。
相关部门对在线教育公司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曾有重营销轻质量的举动,作业帮、猿辅导在央视投放的广告也已下架。
这意味着不仅要主动把控高额营销角色,更要珍惜每一次营销机会,把钱花在刀刃上。
与此同时,跟谁学仍未完全摆脱做空阴影。虽然自称勇于做空16次,但这段经历过于“惨烈”,对二级市场的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
在巨额亏损、急需减少营销费用和做空的影响下,业务更名升级的动作更像是一种脱困反击的策略。虽然这种反击不会达到“破釜沉舟”的程度,但向谁学习,显然是摆脱困境的关键。
更名只是表面的。要想自救,绝不能只靠一个名头,更要看企业下一步的实际行动。如果能以此为契机,让在线教育机构从花式营销、冠名回归教育本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