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成立35年柳传志的六大选择
12月18日,75岁的联想集团创始人、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正式退休。
柳传志194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作为联想的灵魂人物,柳传志带领联想从北京的一间小平房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柳传志也因为这段传奇的创业经历被奉为“教父级”企业家。纵观柳传志在联想的创业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柳传志的许多至关重要的决策对联想影响深远。
决定一:辞职下海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联想风云》一书记载,1984年10月17日,联想诞生在一间分为内外室的20平方米小平房里--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计算所会客室。
第一次小平房会议,计算技术研究所11人参加。其中,柳传志年龄最小,40岁,在中国科学院做了十多年的研究。当时,科学院提出要有科技人员下海创办企业,柳传志抓住了这个机会。
这次开会之前,公司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大家就开始琢磨起名字。吵了半天,还是统一不了。
大家认为,在公司的名义上,不能有“中国科学院”,既响亮又踏实;不能有“计算技术研究所”,因为它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的殿堂;离不开“新技术”,因为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和街边买卖的小商贩混为一谈;我们不能没有“发展壮大”的意义,因为那是每个人的梦想。
因此,会议结束时,最终确定了公司名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开发公司。
“第一次任命名单是1984年12月4日确定的,王树和出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由柳传志、张祖祥瓜分
不要扮演它。“《联想风云》中这样描述。
公司背后站着中科院和计算技术研究所,他们提供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资源。三人的任命都是经过中科院批准的,柳传志早期的职务都被加了一个“副处”的括号。
决定二:招聘倪光南入职
根据《联想风云》的记载,1985年初,柳传志心目中的一颗“明珠”是倪光南,他是第六研究室的副研究员,也是公认的计算技术带头人。
1985年初,柳传志第一次知道倪光南有“LX-80联想汉字系统”,立刻预见到这是一个改变中国的机会。
柳传志找到倪光南时,这项技术已以“LX-80联想汉字系统”命名,且已相当成熟,移植到个人电脑的进程成功在望。倪光南把他的“LX-80”交给了北京的信通技术和深圳的中航技,这是一个非常确定的信号,面向13亿中国人的个人电脑这个巨大市场的大门即将打开。
“柳传志是个说服天才,他的逻辑、激情和渴望的眼神,常常让人无法拒绝他的任何请求。他告诉倪光南,他是来帮倪光南圆梦的,还信誓旦旦地说:'我保证把你的研究成果全部转化为产品。‘”《联想风云》这样记载。
后来,倪光南带着自己的LX-80,全身心投入到柳传志的公司。
1986年,汉卡在市场上并没有表现出优势,仅售出1300台。1987年是汉卡的转折点。这一年,汉卡至少卖出了6500台,霸占了国家体委、农牧渔业部、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财政厅、税务局,还卖出了至少1000台国外微型计算机,使公司财富迅速积累。
工商局周年终期检讨
核查显示,该公司销售收入7345万元,流动资金550万元,固定资产400万元,向政府缴纳税款347万元。
但两人之间还是有摩擦。1993年,倪光南认为联想要立志创造新的技术制高点,在芯片技术上寻求突破,而柳传志则认为联想根本不具备自主研发处理器芯片的能力,希望在电脑流水线上“赌一把”。
芯片研发和生产线不能兼得,又不愿让步,关系迅速恶化。在研发投入持续得不到联想高管回应后,倪光南开始向科学院领导起诉柳传志等主要高管,大到个人工作作风,小到严重的经济问题。
投诉单位从科学院到中央纪委、监察部、审计署、证监会,但结果都是柳传志等人没有违规违纪。因为这些指责,北京联想向香港联想的注资整合工作已经推迟了半年多。
在此期间,倪光南被免去联想董事会董事、总工程师职务,后被免职。柳传志与倪光南彻底分道扬镳。
决定三:海外扩张计划
《联想风云》记载,1988年1月8日,张祖祥来到香港,在这座城市布局“海外扩张计划”。
所谓“海外扩张计划”,是指从1988年6月至1994年2月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境外成立贸易公司,积累资金和经验;第二步,将公司业务从贸易延伸到生产,大规模进入个人电脑的集成产业;进入港股市场,成为上市公司是第三步。
选择香港,那就不得不提柳传志的父亲柳谷叔。刘谷澍早年投身银行业,积累的口碑和人脉是一笔巨大的资源。63岁的刘谷书带着80万港元来到香港,成立中国技术转移总公司。
柳传志在香港选择了两家合作伙伴,一家是香港道源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另一家是中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随后,柳传志与两位合伙人达成协议,各出资30万港元作为新公司资本,股权对等、责任对等、利益对等。柳传志任董事长,拥有绝对控制权,而这家公司就是香港联想。
联想海外业务持续扩张,2000年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年从谷歌手中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2018年收购卢森堡国际银行。
决定4:“贸易、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路线
《联想风云》记载,1995年夏,柳传志在公司内部会议上,首次将公司发展路线的“技工贸”改为“贸工技”。
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柳传志是为了摆脱倪光南的影响。但柳传志说,他的转型不涉及个人恩怨。
从1993年冬天开始,联想的研发中心就让柳传志头疼不已。这家中心一直沉浸在技术至上的氛围中,花费了40%以上的利润,但他们的成果很少转化为产品,即使做成产品也很难成功。“这件事让我琢磨了很久”,柳传志说。“后来我得出结论,销售渠道再好,技术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