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动力电池深度洗牌,淘汰企业已超六成,剩下的是赢家
2019年以来,事故频发、续航虚高、残值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信心。加上补贴退坡、外资入华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的动力电池行业正加速洗牌,多数企业面临成本高企、价格下降、需求下降、融资难、回款难等问题。
“我们这个行业,锂电池、电动汽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动力行业协会理事长、电池达沃斯学术委员会主席齐璐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常州金坛)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论坛(ABEC 2019)上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的主旨是后补贴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现状:进入深度洗牌期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敢碰,我们现在已经转型成为华为的供应商。”一位钣金行业供应商告诉笔者,自己曾是沃特玛动力电池外盒,但因为沃特玛资金链危机,2000多万元货款收不上来,去年底差点倒闭。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电池达沃斯组委会书记于清蛟介绍,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剩余生产企业约80家,真正能实现装机量的只有40家左右,前10家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了生存,国内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回归3C电池领域或转向储能行业,跨界上市公司或收缩投资,或直接回归主业。
据悉,2013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仅40余家,基本由3C锂电池转型而来。之后,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中爆发和政策扶持,据统计,20家动力电池企业的投资布局达到顶峰,当时全国动力电池企业超过200家。这意味着,从20家到现在,已有6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被淘汰。
事实上,从3C锂电池转型而来的动力电池企业,大多还没有达到“车规级”的制造和安全标准。据蜂巢能源总经理杨红新介绍,车用电池单体电容约为传统电池的20倍,串并联数量约为传统电池的10倍。结合车辆应用的复杂工况和恶劣环境,对电池安全系数和一致性的要求更高,其严峻性是传统电池的200倍以上。因此,虽然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众多,但行业总体呈现出“小散乱”、产能粗放的状态。因此,随着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逐渐成熟,盲目扩张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小散”企业开始洗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定位高能量密度、高性能动力电池的企业占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对此,于清教表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市场已经开始新一轮深度洗牌。
解决方案:高质量发展
尽管行业正在经历洗牌的阵痛期,但论坛现场多数业内人士仍对行业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
“总体来看,行业对新能源电池行业的舆情、风向和信心依然乐观,行业景气度仍将在调整中螺旋上升,一个新兴行业在技术和市场、产品迭代和升级、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进步和突破,越来越多地呈现为建设和完善。”电池达沃斯组委会副秘书长耿倩倩表示,在新能源电池行业发展的道路上,难免会经历各种“成长的烦恼”,唯有“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才是王道。
如何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自动力电池上下游、行业企业家、专家、基金投资人等的讨论话题,都没有离开“安全”二字。
在陆先生看来,目前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安全可靠性。2019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频发。今年5月至7月,短短3个月就发现安全事故79起。齐鲁壹点指出
安全可靠性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补贴退坡造成的,关键问题在于电池的材料和自身技术。
近两年,为了解决里程焦虑问题,同时也为了满足补贴政策要求,行业内涌现出许多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比如以镍钴锰酸锂为正极材料的三元锂电池(NCM)。为了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NCM电池型号也从NCM111、NCM523、NCM622,到现在的NCM811。这些数字的变化,都代表着电池中镍含量占比上升,其他两种原材料占比下降,进一步恶化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即便存在安全隐患,在动力电池市场,三元锂电池的出现也逐渐取代了安全性能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总市场份额的70%左右,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依然平分秋色。
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无法同时提升的情况下,齐鲁质疑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提高能量密度是否可行。
与陆不同,蜂巢能源总经理杨红新乐观,他表示,未来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将同时提升,这是电动车主导时代对电池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动力电池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手段来解决,比如在技术上用叠层代替传统的缠绕。
未来:技术加速迭代
虽然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仍是一家独大,但为了解决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矛盾,各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正在加速迭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包括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石墨烯电池、空气电池等。
论坛上,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带着自己坚信的技术路线展开了一场“论战”,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在现场讨论较多。
氢燃料电池作为真正“零碳排放”的代表,有诸多支撑
明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朝云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氢燃料电池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都在加速,相关基础设施也在有序完善。“近年来,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增长明显,今年有望突破650MW。国内燃料电池汽车2019年1-9月产量已达1317辆,虽然基数不大,但比上年同期增长了一倍,预计2019年燃料电池出货量将达到70MW。”
但由于氢燃料电池原料液氢存在危险性,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固态电池。然而,有熟悉固态电池的专家作者表示,固态电池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完全防止锂枝晶刺穿的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膜尚未突破,固态电解质层与电极层界面电阻大、锂沉积部位和形貌难以控制、高速高效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和设备不成熟、纯金属锂电极体积变化大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有可能在3年内找到解决方案,5年内实现小试,8年内进入大规模应用。
“未来,新能源汽车是主流,电动化是必然趋势,但不仅仅是电动化代表新能源,未来5到10年,可能是一个多供给的能源结构,燃料电池、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动,会是一个新能源的完整组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袁成银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有的企业选择退出,有的企业依然选择坚守,我相信,他们都值得尊重。”于清教说,对于坚守的企业来说,坚持高质量发展,“剩下”就是“赢了”。成功度过新能源汽车发展过渡期调整期的企业,有望分享市场大发展带来的红利。(国际金融报/肖伊思)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