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英俊
记者胡英俊
企名网记者从业内获悉,建行系统中层管理层近期迎来一波密集调整,涉及总行、分行及多家子公司。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行万亿级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即将迎来人事变动。
企名网记者从业内获悉,建行系统中层管理层近期迎来一波密集调整,涉及总行、分行及多家子公司。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行万亿级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即将迎来人事变动。
据悉,建信理财总裁谢国旺将回归建行总行资产管理部担任总经理,现任建行总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明和将调任建行总行授信审批部担任总经理。另一位建行资管子公司高管--建信基金副总裁马勇接替谢国旺此前职务,他有望成为建信理财新一任总裁。
据悉,建信理财总裁谢国旺将回归建行总行资产管理部担任总经理,现任建行总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明和将调任建行总行授信审批部担任总经理。另一位建行资管子公司高管--建信基金副总裁马勇接替谢国旺此前职务,他有望成为建信理财新一任总裁。
资管新规过渡期已于去年底结束。但部分大行仍保留原总行资产管理部,理财子公司与母行资产管理部并行。但资产管理部职能发生变化,不再开展财务管理业务,主要用于处置存量资产和遗留问题。
资管新规过渡期已于去年底结束。但部分大行仍保留原总行资产管理部,理财子公司与母行资产管理部并行。但资产管理部职能发生变化,不再开展财务管理业务,主要用于处置存量资产和遗留问题。
2019年5月,建信理财正式开门营业,成为首家开业的理财子公司。谢国旺从总行资产管理部调任建信理财,担任建信理财首任总裁,刘兴华担任建信理财董事长。
2019年5月,建成
信用理财正式“开门营业”,成为首家开业的理财子公司。谢国旺从总行资产管理部调任建信理财,担任建信理财首任总裁,刘兴华担任建信理财董事长。
建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刘兴华在今年1月出席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时提到,建信理财作为中国第一家财富管理公司,2021年底达到万亿规模,阶段性、暂时性成为中国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客户数达1300万,较2019年增长4倍。
建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刘兴华在今年1月出席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时提到,建信理财作为中国第一家财富管理公司,2021年底达到万亿规模,阶段性、暂时性成为中国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客户数达1300万,较2019年增长4倍。
谢国旺在去年底的活动上强调,资管行业未来会更加重视投研能力,尤其是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过去,银行理财子公司更注重配置,在市场上获取资产的能力相对较弱。监管政策变化后,大家一定要改变赛道,回归真正的市场化投研,以及对行业、资产的研究。
谢国旺在去年底的活动上强调,资管行业未来会更加重视投研能力,尤其是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过去,银行理财子公司更注重配置,在市场上获取资产的能力相对较弱。监管政策变化后,大家一定要改变赛道,回归真正的市场化投研,以及对行业、资产的研究。
马勇2018年11月起任建信基金副总裁。在此之前,他在建行系统工作了近20年。资料显示,马勇于1998年7月加入建行,曾任建行总行高端客户部总经理助理、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建行黑龙江省分行副行长。2018年8月30日加入建信基金,2018年11月1日起担任建信资本董事。
马勇2018年11月起任职
建信基金副总裁,此前,他在建行系统工作近20年。资料显示,马勇于1998年7月加入建行,曾任建行总行高端客户部总经理助理、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建行黑龙江省分行副行长。2018年8月30日加入建信基金,2018年11月1日起担任建信资本董事。
事实上,作为资管条线的两大分支,银行从公募基金公司和理财子公司调入高管并不稀奇。例如,工银理财原董事长顾建刚离职后,工银瑞信基金原董事长、总经理王海禄填补了其职位。不过,也有理财子公司投研高管前往集团旗下基金公司。比如招行金融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朱洪宇跳槽招商基金,担任首席研究官。
事实上,作为资管条线的两大分支,银行从公募基金公司和理财子公司调入高管并不稀奇。例如,工银理财原董事长顾建刚离职后,工银瑞信基金原董事长、总经理王海禄填补了其职位。不过,也有理财子公司投研高管前往集团旗下基金公司。比如招行金融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朱洪宇跳槽招商基金,担任首席研究官。
近期,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发引发市场热议。包括建信理财在内的多家理财子公司轮番发声,安抚焦虑的投资者。建信理财3月15日发布《致广大投资者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市场永远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经过3个月的调整,a股超过三分之二的行业处于近10年来的低估值水平,性价比逐渐显现;国内稳增长政策效果有望逐步显现,流动性环境将逐步改善,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也将逐渐明朗。资产价格在恐慌情绪下趋于超卖,但不改变优质企业的发展趋势。
近期,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发引发市场热议。包括建信理财在内的多家理财子公司轮番发声,安抚焦虑的投资者。建信理财3月15日向投资者发布
信中表示,市场永远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经过3个月的调整,a股超过三分之二的行业处于近10年来的低估值水平,性价比逐步显现;国内稳增长政策效果有望逐步显现,流动性环境将逐步改善,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也将逐渐明朗。资产价格在恐慌情绪下趋于超卖,但不改变优质企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