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房地产名字大发:中国房地产为什么要有洋名字?
今天,我想谈一谈楼市的现况。看看你的家人有没有中枪。
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一样,不少楼盘在促销时“夸名”,有名无实、花园无花、湖边无湖、广场无田、商城无城的现象十分普遍……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早上可以在“莱茵小镇”散步,中午可以在“伊顿公馆”小憩,下午可以奔向“罗马假日”。
有“尖点”的建筑叫“莱茵”
无需办团,无需签证,一天即可“游遍欧洲”。
你不喜欢欧洲?没关系,那你早上可以去“XX纽约市”,中午可以去“哈佛公寓”,下午可以去“XX曼哈顿”,晚上可以去“百老汇商业街”跳广场舞。
较高的建筑物被称为“曼哈顿”
你看,这不像是在这一天走遍美国。
如果明天你还感兴趣,可以去“温莎大厦”“香榭丽舍大街”“米兰公寓”……
建圆拱门堪称“香榭丽舍大街”
网上曾有一个段子说:早上开车出去溜达,经过了多瑙花园、维多利亚镇、戛纳湾、曼哈顿广场、泰晤士镇和诺丁山。猜猜我在哪个城市?
对不起,你们这些地方,中国80%的城市都有…让我回答真的做不到啊。
对于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来说,地名是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地理信息,尤其是一些老地名,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沧桑历史,是历史变迁的深刻印记。
现在,改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2014年)数据显示,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名、40多万个村名被废弃;从1980年到2003年,北京有近40个胡同名消失,有些历史脉络。
因地名消失而中断。
然而,新地名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奇怪的地名变化:某地用“平安大道”代替了人们喊了多年的“蓟城路”(因为“蓟城”二字不好招商)。还有为崇拜海洋而改的地名:“曼哈顿”“威尼斯”“香榭丽舍大街”等社区总是一起出现……
种些棕榈树堪称“威尼斯”
诚然,地名随时代潮流而变化是一种趋势,甚至有时候,地名的变化恰恰体现了时代的气质。比如上海的淮海路从霞飞路更名为淮海路,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百年来被历史碾过的痕迹。
但如今商业气息浓厚的更名潮,大多带有功利和浮躁色彩,就像有些楼盘好,要用一个洋名字一样。
铁马最近走访了一些即将开业的“西式楼盘”。一开始,销售人员振振有词地说,楼盘都是贵族血统,一脉相承。社区整体建筑风格纯欧式……后来,他们研究哪里继承了“贵族血统”,采用了特定的西式建筑风格。售货员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因此,铁马认为,“吸引买家”是开发商喜欢洋名字的重要原因。“崇洋媚外”的风气,让人觉得西名意味着小区档次高,设施环境很好。比如很多人在购买威尼斯花园、威尼斯小镇,或者某某威尼斯之前都没有去过威尼斯,但是大量的渠道传递着威尼斯风土人情的各种信息,让我们知道威尼斯是一个水多景美的小镇,所以住在一个号称威尼斯的社区,环境一定很棒。
但开发商可以在小区里挖几条小沟,修几个小池塘,重建一些假山,种上一些绿植,就取名为“威尼斯”。
有些外国名字比较生僻,没关系,开发者可以给你讲很多精彩浪漫的故事。例如,在北京有一个“蒙顿卡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楼盘的推广手册会告诉你:在法国蔚蓝海岸,阿尔卑斯山下,有一个小镇蒙顿,有着完美的森林风光……在法国温泉之乡依云,有一位地毯绅士,据说他花园里的温泉水可以包治百病……
但这蒙顿卡罗并没有温泉,只是因为它在顺义区南蔡镇彩虹桥东侧九王庄南侧的潮白河上,十年前曾有一阵子烂尾。
北京顺义蒙顿卡阙实景
还有克隆各种外国名字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仅一二线城市,与“香榭丽舍”“丽舍”相同或近似的楼盘名称就不下50个。因不动产名称重复而引发的侵权法律纠纷时有发生。
法国香榭丽舍大街
上面提到的香榭丽舍大街,法语叫莱尚丽斯,在希腊神话中是指好人死后去的极乐。用中国的话说,香榭丽舍大道相当于中国的黄泉路。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
英国的Oxford,英文为Oxford,原意是“牛渡口”,所以牛津公馆和马厩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渡口,我还是觉得十六铺码头更雅致。
去年,企名网地产分析了54069个楼盘,发现了中国楼盘命名的套路。基本规律是:向往“国际”,建设在“中心”;热情花园,爱心豪宅;青睐法国,把它带到整个欧洲。
当威尼斯、莱茵河、普罗旺斯、曼哈顿被视为优越生活方式的标签时,它们也成为中国的地名。
这两年风向有些变化,在传统文化逐渐兴盛之后,一些象征美好寓意的汉字成为楼盘名称争夺的对象。
比如“××公馆”“××名轩”“××楼台”“××华庭”等后缀,一些开发商认为它们古老悠久,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但这样的名字却像李华、小强一样屡见不鲜。
铁马把这些
“中国风”的共同体,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命名套路:
邻水,一般叫XX半岛、XX滨江、XX港湾
临山,一般叫XX半山、XX山庄
别墅小区,一般叫XX人家、XX别苑、XX美墅
较大的社区一般称为XX国际社区、XX城邦、XX大都市
庸俗社区,一般叫XX帝王,XX豪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