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31日NBA重启后,常规赛和CBA季后赛正式开赛以来,对于大多数球迷来说,我对NBA的热爱远甚于对CBA的热爱。同样的体育项目,更高级别的体育赛事更受欢迎无可厚非,但我最近注意到一些声音360度无死角地喷国内联赛,甚至有球迷认为CBA在俱乐部名称上比NBA差了好几个档次,所以我们就在这篇体育冷知识分享中谈谈体育俱乐部的命名问题。
在当今各大体育联盟中,俱乐部的命名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单纯以俱乐部所在地命名,多以五大联赛俱乐部命名,如巴萨、罗马、曼城等。
第二类是将俱乐部位置和球队名称一起命名。大多数美国俱乐部都采用这种形式,比如NBA的洛杉矶湖人队、NHL的纽约流浪者队、NFL的新奥尔良圣徒队等等。
第三类是俱乐部所在地与赞助商名称相结合的方式,国内大部分俱乐部都采用这种方式,如中超的广州恒大淘宝、山东鲁能泰山,CBA的广东宏远、北京首钢等。
第四类以俱乐部的诞生和语言历史命名,如阿森纳、尤文图斯等。
此外,也有一些俱乐部采用了一些罕见的命名方式。比如直接使用赞助商的名字,像以色列篮球俱乐部、海法马卡比,中国球迷常称其为“法海”,也以功勋运动员、球队创始人的名字命名。但无论命名方式如何,都没有本质的高低贵贱之分来判断哪种方式先进、哪种方式低级,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那么言归正传,NBA和CBA两支球队名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其实与各自联赛的运作模式不同有关。NBA球队通常由私人所有者直接运营,或者由多个股东共同运营。球队收入主要靠场馆广告、门票和商业合作
工作和周边商品,CBA俱乐部具有一定的国企性质,除了将比赛带给球迷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外,球队还有为国家培养篮球人才、推广体育民间赛事的任务。盈利模式与NBA截然不同,球队冠名权也是球队收入的一部分,这与中国国有企业的运营模式直接相关。
简单来说,我们通常把NBA称为联盟,把CBA称为公司,可见NBA的每支球队都是独立运作的。只是有些规则制定需要通过联盟来管理,然而CBA球队的运营会直接受到CBA总公司的影响,在一个框架下盈利。比如场馆和商业合作伙伴的广告,需要CBA公司统一配置,这就涉及到经济知识。作为一名体育编辑,我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深刻,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CBA和NBA之间的巨大差距。在团队建设上,在俱乐部运营上需要虚心学习。事实上,中国体育存在的种种短板,不是CBA一家能解决的。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明显失衡,体育竞赛表演收入仅占全部体育市场收入,而美国体育竞赛收入占比达25%。
要赶上这个巨大的差距需要很长时间。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并不短,但体育产业化、商业化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国人更加重视国内赛事和本土联赛,才能更好地激发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我认为NBA被官方媒体禁赛后长期利大于弊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