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关于日本历史的美制3A游戏在全球发售,但你更愿意叫它《马岛之魂》还是《马岛幽灵》呢?
事实上,出现这样的翻译空白,大部分是由于游戏出版之初只有英文名字,没有中文名字的官方定义造成的。所以国内媒体会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游戏名称,《对马之魂》的英文名“对马幽灵”应该直译为“马的幽灵”。
但游戏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马岛的真实地名和历史事件,所以一开始自然被翻译成“马岛幽灵”,直到官方中文名字确定后才改了名字。不过为了保证国内玩家熟悉本作,两个中文名字都说了。
但港台地区称这款游戏为“斗鬼斗马”,从译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翻译。
不过,说起游戏名的翻译,其实也出现过不少段子,尤其是在中国台湾地区,在翻译游戏名的时候,喜欢脑洞大开,甚至会翻译出不像原版游戏的游戏名。
比如《镜之边缘》本身就是一款跑酷游戏,游戏中的大部分场景也是在城市中。所以我们直接把游戏名翻译成了《镜之边缘》,完全没有添加任何修饰,台服却翻译成了《美影谍影》,不知道还以为和谍战剧有关。
还有一款大家耳熟能详的竞速游戏“极速必备”,直译为“极速之需”,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在语法上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所以“极速必备”这个名字就诞生了,但台服翻译成“极乐”,对于思想不纯的人来说容易产生偏差。
当然,最搞笑的翻译是“老头滚动条”和“踢奶奶”。前者是因为译者直接把《古卷》的英文名“The Elder SC”
Rolls“的直译,这个错误的翻译后来成为了这款游戏特有的梗,玩家也把这个梗作为游戏的别称。
后者还是台服开的玩笑,因为繁体中文的《无冬之夜》发行方偷懒,大量挪用和覆盖中文译本,导致游戏中中文对话出现各种不相关的内容。
有一个故事,奶奶带头踢人。但由于开发者偷懒,直接用“奶奶踢牙”覆盖了很多地方的翻译,导致很多不相关的地方都能看到“奶奶踢牙”一词,直接导致玩家不能正确理解游戏文本的意思,无法通关。
其实我们国服的汉化组也开过这样的玩笑。有一次某媒体的汉化组在翻译《刺客信条》:在《启示录》中,情节中有一段说,埃齐奥已经完成了暗杀,但他会对逝者说一句祈祷,“佩斯里的安魂曲,巴斯塔多”。但机器翻译给出的错误结果导致这句话被翻译成了“哥特式金属私生子”,这段奇葩翻译被玩家视为游戏翻译界的“笑柄”。
有搞笑的翻译,也有完整的游戏翻译。比如暴雪的游戏翻译基本都挺高的,比如《守望先锋》,原名《守望先锋》,直译就是守护、掩护射击。
但在国服上线后,译名《守望先锋》将游戏本身体现得淋漓尽致,分别用“守望”和“先锋”两个词来概括守卫和突进。
然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拳皇”系列。英文原名“铁骑之王”直译为“勇士之王”,但初代的几个版本中有多个译名。
很多都愿意叫它“格斗之王”,但随着续集的迭代,我们更愿意叫它“拳皇”系列,以至于官方后来又加上了“
“拳皇”这个词,而且这个名字一直保留到现在。
即使在手机游戏中,也有不同的译名。早前《荒野大作战》还没有上线国服的时候,游戏的原名是《斗殴群星》。如果将游戏直译为“battle/fight Star”,但游戏在2017年公布时被翻译为“矿星大作战”,直到国际服正式上线后才确认为“荒野大作战”。
如果从游戏内容来看,《矿星大作战》的翻译其实是贴近游戏的。毕竟看起来是最初的模式:宝石战就是在矿坑里争夺宝石,而“荒野之战”的翻译则符合目前的游戏内容,38个英雄乱战,还有5种常驻模式等等。
从各种游戏名称的翻译可以看出,国服游戏名称的翻译其实会增加一些中国人的习惯和文化,很多游戏也因为名字的强行给游戏本身增加了很多观感,比如刚才提到的《守望先锋》《暗黑破坏神》。
我不知道你还知道哪些耐人寻味的游戏翻译。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来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