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商业2609号,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7月26日,在东京奥运会激战正酣之际,中国田径协会在全国田径赛事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田径赛事安全监管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包括“暂停山地赛、田赛认证”“规范马拉松名称使用”“加强资格审查和监管”“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等。
对于路跑行业来说,《意见》对于解决竞争招标中存在的问题,规范行业竞争秩序非常有价值。前不久,体育总局、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安全监管服务工作的意见》,被视为体育赛事最强监管令。种种手段表明,中国要营造安全透明的办赛环境,杜绝路跑行业的“野蛮生长”。
于洪臣、中国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会上表示,围绕田径项目实践,中国田协还将制定发布“四个管理文件,如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及相关体育赛事项目管理清单,《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及相关体育赛事社会监督工作机制》《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及相关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指导意见》《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及相关体育赛事禁止名录》,今年12月底,统一公布了《2022年全国路跑及相关体育赛事管理文件汇编》,进一步细化路跑赛事安全工作规则,完善安全工作制度保障。
暂停山地、场地赛事认证,规范马拉松名称使用
《意见》列出了7个方面24条重要举措,包括以下几大要点:
1.在国际田联正式发布相关规则和标准之前,中国田径协会暂停了山地赛和场地赛的认证。
2.要“明确监管责任范围,规范使用‘马拉松’名称。
在新兴跨界、超长跑项目中,未经同意不得在赛事名称中使用“马拉松”字样。
3.根据赛事规模,加强项目立项监管。500人以上的田径赛事必须向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公安、应急)报备;500人以下田径项目按当地治安、应急和体育活动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执行。
4.各地要建立运营单位由易到难逐级组织竞赛的企名网机制。运营单位必须按照中国国际田联、国际田联标牌赛首届赛、铜牌赛、银牌赛、金牌赛的技术标准逐级组织运营赛事,不得承接和运营与自身资质和技术实力不匹配的赛事。
5.完善赛事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世界田联将对路跑赛事运营单位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年审制度。自2022年1月1日起,在中国田径协会网站、中国马拉松网站定期公布合格运营单位资格名单。
6.活动场地的提供者应当与主办、承办、运营单位共同承担安全责任。
7.根据参赛选手的运动水平和能力,建立“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逐级报名机制。
杜绝路跑行业“野蛮生长”
对于《意见》的出台,不少路跑行业人士喜闻乐见。
一是严格规范使用马拉松名称,促进路跑赛事规范发展。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马拉松。根据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标准距离(km、km)的比赛应使用“马拉松”名称,也就是说,其他距离的跑步项目,马拉松衍生出的所有室内外(包括道路、体育场内外跑道、自然条件形成的不经人工硬化的道路)进行的长跑、长距离走、接力,包括超长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垂直马拉松、越野跑、山地跑、雪地跑、沙滩跑、室内马拉松等,只能称为“马拉马拉松”。
松散的相关运动“。
但近年来,“马拉松”二字张冠李戴已久。事实上,“垂直马拉松”“马拉松越野赛”“迷你马拉松”等名词都与马拉松无关。不分青红皂白地给马拉松取名,不仅导致赛事管理混乱,也会误导公众和媒体。
此次银牌越野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马拉松”与“越野赛”混为一谈,不少成熟的大型马拉松赛事无端躺枪。还有一些山地马拉松赛事,虽然涉及山地,但仍属于马拉松范畴,也在银牌越野赛后被叫停,可见“马拉松”一词的规范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将“越野跑”的管理权从马拉松赛事中分离出来,有望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意见》提出,根据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活动范围和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实际,包括路跑和越野赛,制定了中国田径协会田径项目管理清单。在世界田联正式发布相关规则和标准之前,中国田径协会暂停了山地赛和场地赛的认证。
越野跑在我国属于新兴项目,主要由中国登山协会和中国田协管理,但谁是主要管理者一直不清楚。如今,越野跑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实力也势必与时俱进。据了解,目前我国越野跑参赛人数已突破10万人,年度赛事数量超过300场。
对此,多位赛事从业者向体育大商所表示,800流沙、香港100、北京TNF100、崇礼168、熊猫超级山地赛道By UTMB、莫干山等多项优秀代表性赛事已在国内安全运营。作为赛事运营方,他一方面不想因为个别赛事而对越野赛本身“一刀切”;另一方面,他希望尽快设立越野赛的相关主管部门和具体赛事手册,建立越野赛发展指南,尽快叫停资质不合格的越野赛和运营公司。
推动马拉松赛事运营
公开透明
对于扎扎实实办赛事的地方政府和运营公司来说,未来多了一份期待。持证上岗、分级管理,这些都意味着马拉松赛事招标将有据可依,所有招标过程将进一步公开透明。一方面,地方政府再也不用担心运营公司狮子大开口,有钱不办事;另一方面,赛事运营公司在竞标中再也不用受“陪跑”之苦,参与竞标时更有底气。
但要实现这些马拉松赛事、运营商和公司如何划分和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赛事运营公司资质如何认证尚待研究。不少赛事公司对城市负荷缺乏了解,县城办赛与地级市办赛存在差异。因此,仅从运营赛事的规模和水平来划分赛事公司资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跨区域办赛另设门槛。
二是经营者登记管理。需要考虑如何对马拉松运营方的评级进行管理和审核,避免资质挂靠。
《意见》的出台,对行业乃至整个体育行业都是利好消息,不仅消除了路跑赛事中的管理盲区,也间接推动了体育赛事的细分化管理。相信这次管理上的大重组,将在马拉松赛事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