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把“飞到开普勒-452B去看看”提上日程时,如果你还在走“升职加薪、当总经理、CEO、娶白富美”的老路,对不起,那你就得留在地球上。
有时候,敢于思考可能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IBM首先销售打卡机和雾霾天戴的3M口罩。这家3M公司最初是一家矿业公司。你爱吃的达能饼干,达能最早卖的是玻璃瓶……似乎许多著名的公司在其生命的早期都是专业的大脑。
今天,yiduiread就来聊聊那些产品对你的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公司在早些年都做了些什么。
诺基亚:造纸厂、尿布、靴子和子弹
虽然诺基亚现在已经老黄了,但别忘了它曾经有多牛逼。X:这是一家芬兰企业,在移动通信行业拥有多个第一:第一个推出手机换壳概念;第一个推出铃声下载和屏幕保护程序的新应用程序;生产了世界上第一部金属手机;开发了第一部照相手机…
诺基亚因其令人发指的手机抗摔性而被视为业界良心。你怎么这么耐摔?经过仔细思考,依堆雷德断定,这与其家族史有关--
其实一开始,他们是一家造纸厂,因为在诺基亚河畔,所以叫诺基亚造纸厂。该公司采取多元化战略,套用广告用语就是:“诺基亚,应有尽有”--旗下产品还包括纸尿裤、高筒靴、轮胎……看起来都是耐摔的。但这其中最不可战胜的可能是这个
没错,诺基亚曾经是个军火商。
上世纪80年代,诺基亚总裁卡雷莫面对传统苏联市场的崩溃和竞争对手摩托罗拉的压迫,用一颗子弹(不知道是不是诺基亚的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继任者吸取了前任分心的教训,在把手机和手
计算机网络设备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杜邦:战争资金不应该赚得太多。转向尼龙袜
它是世界500强中寿命最长的公司,产品种类繁多,在你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装修新家时涂抹的油漆、夏天穿的丝袜、超舒适的睡衣面料“莱卡”、双汇火腿肠中的大豆蛋白、苏泊尔不粘锅的“特氟龙”涂层、一战中军方专用的火药、原子弹都在背后隐藏着它的影子。
世界第二大化学材料制造商杜邦公司就是这样一个混搭公司,它靠制造黑火药发家。
一战期间,杜邦因为军方制售黑火药而获得“军火商”之名,大赚“战争财”。与此同时,公司领导人皮埃尔·杜邦意识到战争不会持续太久,一旦战争结束,杜邦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有远见的杜邦意识到,战后不能再盲目生产火药,而应转向民用市场,服务美国乃至全球的普通消费者。因此,杜邦一边继续为战争提供火药,一边建立工业实验室,向化学工业转型。
1940年5月5日,杜邦公司生产的第一批尼龙丝袜上市,1万双丝袜在一天内被抢购一空,令美国女性为之疯狂。
1920年后,杜邦关闭了粉末工厂,研发用于汽车生产的速干耐磨光亮漆,制造廉价耐用的塑料制品,从石油中提取,生产尼龙(制造长袜的那种东西)等聚合物。还有可用于视听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直到今天,杜邦还在继续利用技术开发各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产品。
爱彼迎:谷物成就的企业
在线租赁网站爱彼迎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15亿美元,公司估值为255亿美元。
这么说吧:2013年六大酒店集团中规模最大的万豪,在全球拥有4000多家酒店,拥有近70万家
这个房间只值210亿美元。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共享经济概念下的市场宠儿,关于充气床垫、早餐、麦片都有一段过往。
一个简单的网站包括地板上三个充气床垫的照片,并承诺提供自制早餐,这是爱彼迎的原型。
2008年项目启动之初,为了获得启动资金,三位创始人购买了大量盒装麦片,瞅准总统大选商机,重新设计了大选主题麦片盒--奥巴马和麦凯恩。
有了这笔启动资金,爱彼迎开始快速发展。今天,租客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张信用卡,就可以在170个国家9000个城市租住民居、树屋、冰屋、古堡、灯塔等住所,而不是只靠三张气垫床打天下的爱彼迎。
纺织厂转型炒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作为金融巫师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媒介广为人知,它通过将保险客户的钱投资股市和收购其他公司赚取数十亿美元。
但公司并不是靠金融发家的,而是靠离不开的纺织品发家的。公司前身是1839年成立的纺织厂。1965年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时,这家工厂正濒临破产。
至于金融巨头巴菲特为何与画风截然不同的工厂有关,则有“冲动是魔鬼还是魔鬼”的故事。
原来,巴菲特只是通过买卖这家纺织厂的股票来赚取差价。年轻聪明的巴菲特发现,这家纺织公司的股价遵循一定规律:公司会出售部分纺织机器,用收益回购股票,以此提振股价。于是巴菲特每次卖出纺织机就买入公司的股票,等待公司回购,赚取股价上涨的利润。Yiduiread也把这个提示给了奋斗
股票泥潭里的每个人。
久而久之,巴菲特持有的公司股份越来越多,他直接找上了公司当时的CEO。双方达成“君子协定”:伯克希尔愿意以每股美国元的价格回购巴菲特的股票。但在交易一周后,巴菲特收到了一份书面交易,将回购价格改为每股美元。
巴菲特对他认为自己被对方耍了而大发雷霆。他一怒之下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解雇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这才是真正的“有钱任性”
冲动的代价是,巴菲特不得不接受这家夕阳企业。幸运的是,在这50年里,巴菲特将伯克希尔打造成为一个拥有股票、债券、白银和大量现金的保险王国,一个市值3550亿美国元的控股公司,以及众多工业公司,涉及铁路、公用事业和零售等多个业务领域。
伯克希尔的前世今生并非没有逻辑。一战后,美国的纺织业普遍衰落。从纺织业转向投资业看似华丽,但也是为了避免陷入更深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