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科技创新专家座谈会,就公司党组近期研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征求意见建议。会上,来自部分院士和公司系统有关专家的10位同志作了发言,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开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畅谈认识和体会,积极建言献策。公司网站陆续刊登院士专家的发言要点。
加快培养高端前沿前端人才,服务科技引领型企业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郭建波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针对科技创新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货真价实、含金量高,覆盖了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的创新体系和科研攻关,令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在这一系列举措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当前,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如何打造科技领军企业,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财力实力雄厚,团队执行力强。作为科技领军企业,如何合理设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就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面向未来发展,希望公司在鼓励科研人员坚持主流创新方向的同时,加大选拔优秀科研人员到管理岗位工作的力度,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构建畅通有序的各类人才纵向上下、横向转化的通道框架,充分激发各方面创新要素活力。
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国家电网品牌影响力,加快培养高端人才、前沿人才、前端人才,培育更多院士和“大家”,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在科技创新层面,希望举办
继续加大概念设计和系统设计投入。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三,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广泛并网,电网运行的复杂性和控制难度逐步升级,需要组织大兵团集体“作战”,在未知的“领跑”领域进行概念性、系统性设计,增强学科交叉融合和多端协同,引入更多源头创新、颠覆性创新,提升行业竞争力。
发扬十年磨一剑精神,创造更多原始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公司一级顾问陈卫江
一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聚焦经营“百年老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卡脖子”和原创性技术攻关,着力布局科技创新体系。
该公司即将实施的系列举措“干货”颇多,将从战略、工程、项目、人才等方面部署科技创新工作,以体制机制层面的整体改革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这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充分感受到了公司科技创新的新气象,也体现了公司党组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坚定决心。我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长效激励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于稳定科研队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公司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把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措施细化具体化,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广大科研人员埋头苦干、潜心研究,源源不断输出科研力量。
二是根据原始创新、源头创新的新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从“跟跑”走向“并跑”,部分领域进入“领跑”阶段。特别是在大电网运行控制和设备方面
在制造等方面,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入原始创新新阶段。这个时候,更需要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差异化考核的引领作用,不唯论文考核,不唯指标考核,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做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是在重大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建立容错机制,更好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推广之初,基于安全考虑,各方接受程度相对有限。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分层衔接,广泛倡导、狠抓落地,探索产学研用科研团队联合推广成果等新途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在实践中为大家所熟知、所认可。
科研工作要有前瞻性,继续支持服务公司发展
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王维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司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今天,公司召开科技创新专家座谈会,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将研究制定一系列重要举措,体现了公司党组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关爱,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谈三点感受。
首先,科技创新要依托国家发展战略,解决实际问题,超前谋划长远发展。我从事新能源科研工作已有20多年。在此期间,新能源科研领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科学研究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需要的要求。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对新能源科研领域提出了很大的需求和挑战,科研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科研工作重在解决问题
手,支持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科研工作要有前瞻性,通过技术方向预测,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张北风电试验基地建设的预定目标远高于国外,试验设施也比国外先进。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在支撑电力预测的基础上,拓展了电力灾害天气预警功能,科研要敢打头阵,不能盲目照搬、修修补补。第三,科研工作者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科研不是“盆景”秀,科研成果要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有些科研工作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出成果,科研工作者必须甘于坐冷板凳、埋头研究。
其次,公司战略目标引导科研发展方向。公司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毛伟明主席提出科研攻关要实现“四个新突破”,要求“加强新能源并网技术研究,服务保障大电网安全”。新的要求和措施鼓舞了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