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核名

公司起名_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

工商核名

公司核名_工商核名查询系统官网
开公司想不出好名字? 企名网为您推荐
已为 家公司推荐名字
如:贵州企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城市是“上海”,行业是“科技”
公司起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工商核名

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号码才能收到核名结果

查询成功

稍后将有工作人员告知您查询结果,感谢您的耐心等待!

类似青山绿山的企业名称

发表日期:2022-10-09 12:01:05

        环保不靠马良的“神来之笔”。绿水青山不是几桶绿漆刷出来的
        一天,我路过一家商场,屏幕上正在播放“神笔马良”的漫画。在我面前围成一圈的孩子们看到精彩时欢呼起来。不时有孩子对父母说:“我也想当马良,也想有神笔”!
        更多的父母只是对孩子天真的想法微笑。孩子觉得饿,画碗饭就能吃,但家长们知道,老天爷一划,背后是“粒粒皆辛苦”。
        然而,近日,在山东省新泰市,却上演了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变绿为林”之事--山东昌盛矿业有限公司部分矿山将石料厂周边的石料刷上了绿色油漆。据媒体报道,此举是为了应付环保检查,欺骗卫星监测。
        这座山被采石破坏了。周围的石头能刷上绿漆,营造青山绿水的错觉吗?这不是马良神来之笔就能完成的梦!绿水青山需要像愚公移山一样一点一滴地干,几桶绿漆能刷出来吗?
        这种看似荒唐的环保检查做法,折射出在日益严格的环境执法下,一些企业为了掩盖违规行为,可谓费尽心思。
        新环保法正式实施,被冠以“史上最严”“长牙齿”等诸多称号。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环保部门开始逐步摆脱“最尴尬部门之一”的窘境,环保执法力度开始加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跟随环保督察人员进行现场报道,查处环保违规企业,一开始并不难。例如,20。查处重雾霾天气超标排放企业,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系统,将京津冀及周边重点区域按照10公里*10公里划分为网格。督查组会到网格检查企业,基本上是“一个抓一个”。
        随着环保督察不断深入,力度进一步加强,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为了摸清自身环境问题,一些地方还由省里决定
        一级环境部门自发组织省内督查。如今,就连很多市级环境部门也开始对辖区进行监管。
        这样的地毯式检查,清理了一些环境“死角”,发现了大量环境问题,需要限时整改。在风雨飘摇的环保执法下,公众环保意识明显加强,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跟随中央环保督察组来到江西武宁县。每经记者李彪摄
        更具威慑力的中央环保督察也同步启动。两年多时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问责1万人,其中科级以上875人。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越往后查处问题难度越大,对环保部门执法队伍的专业要求就越高。一些直观明显的环境违法行为基本得到有效遏制,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隐蔽的违法手段。
        比如,检查人员来到环保设施运行,检查人员立即关停环保设施;在线监测中篡改监测参数,或者在监测端口篡改监测数据的;利用隐蔽渗井、渗坑将污水渗入地下;将污染物转移到偏远地区,或者交给没有任何资质的第三方处理。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仍将长期存在,逃避监管的手段会越来越隐蔽,对环保执法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些“高智商”违法行为一旦不抓,不仅会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甚至会引起行业跟风,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后果。
        随着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的启动,环保督察执法实际上已经悄然进入时代。如果说过去人海战术行之有效,现在则要逐步转变为目的性更强、专业性更高的精准执法,实现对重点行业环境问题的精准打击。
        比如钢铁行业环保问题突出的,可以不定期组织一批聚焦行业的环保专家
        该队督查组对某区域钢铁行业开展专项督查,深入了解钢铁行业环保现状,精准打击行业违法违规企业,也能从专业角度帮助企业做好环保工作。
        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电镀厂,一年收入可能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但这样的企业关停,一个家庭的收入可能断了,被迫外出打工谋生--几年前,当地环境部门人士经常听到以类似理由为没有环保设施的家庭作坊开脱。
        诚然,在环保执法开始收紧的时候,对于要不要关停这样长期存在的家庭小作坊,也曾有过动摇。但在今天,这样的作坊式企业,其实是在透支“环保资产”--一个年收入几十万元的车间,最终可能需要社会花费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来治理被破坏的环境,让全社会为其污染买单。
        家庭小作坊如此,大企业同样如此。这些年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大企业用“创造多少就业岗位,缴纳多少税收”。在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有多大的理由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受到威胁,甚至特批对部分企业免予环保检查。
        其实,如果算环保账,很容易发现:一个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肯定无法做强做优。或许可以解决临时就业、缴纳税款,但最终会让当地整个社会为自己的环境污染买单。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做环保会增加投入,带来成本上升的压力。特别是在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环保对企业成本增加的影响有意无意地被不断放大,环保阻碍企业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些声音的出现,恰恰说明一些企业还停留在透支“环保资产”的基础上,一些地方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经济发展,而这
        发展当然难以持续。
        20世纪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我国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比较大,现在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子。
        因此,试图借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倒逼环保“放水”的想法可以休矣。国家层面也多次强调,环保工作不能松劲、不能松劲、不能“回头”!
        环保不是让大家饿着肚子看蓝天。有人说环保“刀光剑影见血”,实则情怀满满。首先,只关停达标无望的企业,环境部门也会“一企一策”帮助部分企业制定达标方案;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央一直强调要禁止“一刀切”,为守法企业正常生产提供保障。
        以重污染日限产停产政策为例,生态环境部作出调整:2018年至2019年秋冬季,污染排放绩效水平明显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环保标杆企业,可不限产;今年进一步明确,按照工艺装备、有组织排放限值、无组织控制措施、运输方式等环保绩效等级,拟将企业分为A、B、C三类,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拟划为A类,此类企业今冬重污染时无需采取限产、停产等减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