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距今3000多年)形成的文字系统。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当时(商代)贵族的占卜内容和结果。这些占卜结果被视为“神的启示”。因此,以“甲骨文”命名的美国互联网公司翻译成中文时,就翻译成了“甲骨文公司”(很遗憾,是给一家外国公司命名的)。
商代及中国以前的占卜形式,有点类似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萨满的占卜形式:一些萨满通常会烧烤动物骨头,看骨头开裂的纹路,然后通过这些纹路分析预测事情可能的结果。
不同的是,商代贵族除了使用兽骨(主要是牛骨)外,还使用了龟甲,有的还得先钻孔才能烧烤甲骨和龟甲。并在占卜结果出来后,将占卜内容和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刻在这些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上。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
据甲骨文考证,商朝贵族大到国家层面的战争、祭祀,小到贵族妇女的生育、疾病,以及农业收成,都是他们占卜的内容。似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需要“神的判断和神的指示”。因此,当时的祭祀和占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如果有国王对此不热心,就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据传,商朝末代君王辛帝(纣王)因沉溺于放荡,放弃了祭祀占卜的大业,最终被众多热衷于此道的贵族出卖。
周代伐商成功后,有感于“大邑商人”崇拜鬼神,却依然灭亡在“小邦周”,觉得神灵似乎不那么可靠,周朝开始崇尚相当世俗的生活,不愿像商代贵族那样事事向神灵求索。因此,他们提出除了“敬天”,还要“保民”“敬天保民”或“敬天爱民”
是否意味着中国将不再从循环开始
那祭祀和占卜呢?当然不.周氏族曾是商朝的属国,肯定会受到商朝风俗习惯的影响。即使周朝后来取代了商朝,也一定会继承其文化传统。比如,记载甲骨文的牛骨和龟甲,就发现并出土于周族发祥地益西岐。周代人还在从事祭祀和占卜活动,所以在“护民爱民”之前,要先“敬天”。但是,他们的祭祀和占卜活动不再像商代那样频繁,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那么,周代的占卜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据说周朝开国元勋之一的周文王被商纣王关押在右里城长达七年之久。在这七年的囚禁中,为了打发寂寞无聊的时光,周文王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写出充满辩证哲学思考的卦文。据说这也出自《周易》和《周易六十四卦》。
从此,商代钻雕、烧烤骨龟、雕刻“甲骨文”的占卜形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你得到的是以《周易》和《周易六十四卦》为基础的各种占卜预测技巧。
在商代以甲骨文为形式的占卜活动中,释义权掌握在充当大祭司的贵族手中。他们没有解读龟甲纹的标准化模型,可能会“为所欲为”,不确定性很大。而《周易》卦卦标准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这就好比现在的“数理化”专业,有了规范统一的公式定理。任何掌握了这方面知识的人都可以充当这方面的专业人士。这也打破了之前贵族大祭司占卜预言的垄断权,使占卜预言平民化,不那么神秘。《易经》等思想,由于儒家学派的推崇,一直影响着当下的中国社会。但商代甲骨文大部分仍无法释读。
此外,《周易》充满辩证哲学思想,并不局限于占卜预测。他更倾向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事”的观念。
这或许也是中华民族的比较
其他国家和民族较早进入世俗社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