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
全国水利一张图工程的建设与应用
二、被提名人及提名意见
获提名者: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提名意见:
项目充分发挥空间信息对水利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为保障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顺利进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发应用水利普查空间信息系统,首次摸清了我国水利家底;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全国水利地图,为各级各类水利业务提供业务支撑,实现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
该项目提出了以“分类一致、一体化组织和规则约束“,开发了水系要素约束指导下基于DEM的多源数据融合数字河网处理技术,开发了”多源数据、敏捷服务、灵活应用“的水利地图信息服务平台,提出了”应用驱动、多级联动、智能发现“的信息更新方法,构建了统一标准支撑、全过程安全保障的地理信息技术在重大水利信息化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管理模式。
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5项,行业标准8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全国各级水利部门广泛应用,服务重大工程20余项
和主要业务应用;同时,在发改、测绘、农业、气象、军队等部门得到应用。
项目填补了我国重大国情空白,丰富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内容,它提高了我国水利管理水平,增强了涉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了水利行业和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发展,促进了跨部门业务合作和资源共享,为其他大型调查普查项目提供了支撑和借鉴。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中国幅员辽阔,水系众多
杂,其上修建的水利工程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类型多的特点。水信息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长期以来不完整、不完备。此外,分散管理、条块分割的传统水务信息管理和应用模式,导致“水资源不清、信息共享不畅、数据更新滞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项目充分发挥空间信息对水利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为保障2010年至2012年国务院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发应用水利普查空间信息系统,为首次成功摸清我国水利家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全国水利地图,为全国各级各类水利业务提供综合应用,有效解决信息共享不畅、数据更新滞后等问题,实现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推进我国水利信息化驱动
水利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填补了多项理论、方法和实践空白:
1.首次提出了面向对象水利数据建模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水信息分类不一致、描述不完整、语义不一致等问题。以水利数据模型为基础,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数据库,填补了我国重大国情国力的空白。
2.创新发展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数字河网提取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流域单元划分和嵌套关系结构化组织问题。首次对我国河流水系基本情况及其分布、形态、拓扑等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入调查。
3.设计开发了“数据多源、服务敏捷、应用灵活”的水利地图信息服务平台,支撑了“国家-流域-省-市-县”全业务域、全流程的多层次集成应用,开创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的新模式。
4.首次研究提出了“应用驱动、多级联动、智能发现、两网同步”的水利一
该地图信息更新方法解决了多层次、跨业务域、跨内外网的地图集成数据协同更新问题,充分保障水利数据的现状性和一致性。
5.构建了集大项目组织实施与信息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项目管理体系,实现了便捷服务、应用安全、标准规范的有机统一,打造了国家大普查任务完成与成果持续应用无缝衔接的项目运行新机制。
获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5项,行业标准8项,部规章3项,出版著作5部;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甲骨文
全球创新奖1项。成果供全国5级3431个事业单位近百万水利普查人员使用,应用于各流域事业单位和各级水利部门,为20余项重大工程、重大业务提供服务,并在发改、农业、测绘、气象等部门应用,为国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填补了重大国情国力信息空白,完善了国家基础水信息系统,提高了我国水利管理精细化水平和综合决策能力,增强了涉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了行业和领域科技进步与发展,丰富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内容,促进了跨部门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也为其他大型调查普查项目提供了支撑和借鉴。
四、客观评价
1.鉴定结论
2013年3月2日,由刘先林院士、王家耀院士、王浩院士、杨凯教授等11位测绘、水利行业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全国水利普查空间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果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介绍,该项目组织全国3433个水利普查机构,近万名普查人员用3年时间完成了覆盖全国的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等6大类23小类550余万普查对象的空间位置、形态、空间关系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整合。项目成果集成度高、创新性强,总体成果达到国家级水平
国际领先水平。
5月10日,由李德仁院士、张祖训院士、李建成院士及测绘、国土、交通、水利等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一张全国水利一图的建设与应用”成果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
该项目在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基础地理、社会发展、水利基础、业务共享、遥感影像等各类数据,建成权威、标准、统一的全国水利地图,并得到广泛应用。项目成果集成性、创新性强,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技术体系建设和应用范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