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禁忌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普遍和重要的。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取名时存在禁忌。注意“亲之忌”“贤之忌”“尊之忌”。说话和写作时,你会避开你父亲的名字。你不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直到现在,仍有一些人在给父母取名时,尽量不与父母的名字冲突。由于禁忌的影响,中国人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
一种是使用祖先的名字
比如,汉代以后的大多数朝代都避免使用“黄帝”“周公”“孔子”等称呼。
汉族人一般避免祖先的名字。究其原因,汉族传统非常注重论资排辈。取祖先之名,不仅扰乱世代排行,还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
司马迁撰《史记》时,将“赵谈”改为“赵通”,将“李谈”改为“李通”。这是因为他父亲的名字叫“谭”,所以他应该避免。古人说话写字不能乱写祖先的名字,使用时刻意回避。除了不讲祖先的名字,给孩子取名时更重要的是要避免祖先的名字。
在封建制度下,人们不仅要“敬重祖先”,还要视祖先为至高无上。即使他们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极大的反叛。到了清朝雍正、乾隆时期,仅此一条,就能将人判处死刑,影响九族。因此,这种禁忌被称为“国家禁忌”。
到了唐代,人们避开了唐高祖祖父李虎的禁忌,将成语“不入穴,可得虎”改为“不入穴,可得兽”;改“画虎不反犬”为“画龙不反犬”。清乾隆皇帝不允许“五福”贴在百姓家的门楣上,因为他的祖先顺治帝名叫“福临”。
五代的冯道善于做官。几朝之后,他一度为相,被称为不倒翁。一天,他让门卫告诉他道德经。《道德经》第一句就是“道,道,非常道”。一个句子里有三个,当门卫看到的时候。“
“道”字触犯了冯道的忌讳,于是胡乱将“道”字改为“不敢言”。因此,这句话就变成:“我不敢说,我不敢说,我不太敢说。”
明末湖广总督宋义和曾去见总督杨嗣昌。因为杨嗣昌的父亲名叫鹤,为了避讳,他在名帖中改名为宋一鸟。
二是使用不雅谐音
有些人的名字表面上很文雅,但由于读起来与其他不雅词语、短语的发音相同或相近,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嘲笑和戏谑,成为人们的戏谑谈资,产生一些滑稽效果。这类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一些成语,一类是贬义词。例如:公安居(公安局)、蔡道(菜刀)、陆辉(炉灰)、何尚(和尚)、李宗通(李校长)等,以上同音字使名字显得不够严肃,不够庄重,在公共场合容易被人嘲笑。此外,有些名字容易被误解为贬义词,如白炎良(白眼狼)、陆士丹(驴屎蛋)、刘芒(流氓)、苟雄(熊)、贾正静(假正经)、胡丽晶(狐狸)等。
这个谐音常成为绰号。家长起名时,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明代冯梦龙的《古今略》就收了不少这样的段子,一个题为《贾湟中,卢多勋》:“贾湟中,卢多勋,皆在府中。有一天,北京有蝗虫,陆笑着说:'有人听说都是假蝗虫。‘贾回答说:'不伤五谷,苇伤穗耳。“另一篇名为《聂豹·郑洛书》:”永丰聂豹·三山郑洛书,是华亭上海知县,同时有俊声,议论却大不相同。一天,坐在院门边,人们向上海报秋试罕见的飞行员。聂公孝说,'上海书生第一,只为落书‘。郑公答道:'华亭百姓因因果报应,正遭受灾祸。‘人们认为咸味很棒。“
如果说,这两个段子不过是两个官员用名字的谐音写自己的话
才情、互相调侃或茶余饭后偶尔一笑的官僚文士的游戏作品无关大局,但有些人却因不雅谐音而失去官位和财富,发财无门。
清代钞票记载有“慈禧恶名王国君”的故事:指的是王国君,江苏举子,清同治吴辰年进士,殿试已列入上交御览的十大论文。呈上的时候,慈禧因为王国君的三字声和“亡国之君”一样,伤了自己的思想,非常恼火,就把它扔在一边,不予理睬。后来,他被安排了一份散工,在山阳县当了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由于能力突出,他曾被选为云南县长,但还没上任就去世了。
关于名字谐音的民间笑话也很多。从前,福建兴化县有个叫能柏树的人,学识渊博,精通记账,善于理财,但所有的商业公司都不敢用他。为什么?原来,这位公众的名字连读,谐音“能破财”。商人以发财聚财为唯一目的,让一个能“破财”的人当会计当然是非常忌讳的。故此公虽腹中有巫师,终难受聘,终身恨之。
三、宪法禁忌
指对上级官员姓名的禁忌。因下级官员称上级为“大仙”“仙太”,避其名,故称仙忌。如晋代杨虎死后,荆州为避胡之嫌,改“户”为“门”。宋天灯当了州官,改“点灯”为“放火”。
四、家庭禁忌
在中国人看来,家族的血亲和祖先是最重要的,是最应该崇拜的。因为这个社会的伦理是以“已经的身体”为基础的,并由此建构社会关系。中国人对上帝和宗教没有那么热情和虔诚。他们只有用的时候才相信,不用的时候就扔到一边。但他们对先人有着非常现实而深厚的感情,有着无限的敬仰和本能的内心敬仰与归属感。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喜欢打听对方父母的身份、职业、地位等,如果父母的身份和地位高,别人会感到羡慕,自己也会很自豪。如果父母社会
地位低、名声不好,就会被人瞧不起,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所以,大家都希望“光宗耀祖”,不要“抹脸”,总想着“衣锦还乡”,不要让人骂他们“数典忘祖”。
正是由于这种尊崇祖先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的禁忌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的新社会,我们也常常能耳闻目睹这样的事情。比如,全国各地的骂人话语,几乎不外乎“操”“操你”,称别人为儿子、孙子、八代灰孙。这些诅咒最恶毒,为世人所不齿,常常导致双方拳脚相向,甚至拔剑相见,决出生死。
古代的家族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封建礼仪的认可。《礼记·诗经》说“上手问忌”,就是说到别人家拜访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人家所避之处。如果你在拜访朋友家时不小心犯了一个禁忌,你的好朋友很可能会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