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深圳“红”了
“关内是红的,关外是绿的。”
这是只有深圳人才能听得懂、读得懂的一句话。因为这是关于深圳的出租车:海关内红色的(DI),海关外绿色的(DI)。
但你不知道的是,明年,深圳只有一种颜色--“蓝”(电动)。
深圳市交通委表示,今年年底全市巡游出租车将基本实现全电动化。深圳区长多次向深圳出租车师傅求证,他们表示,今年红色出租车基本会被蓝色电动出租车取代,包括关外的“绿色”出租车。
也就是说,深圳从此没有“红”了。
深圳出租车为何飘红
如果你在深圳“玩”过,你会记得深圳的“一抹红”。
“出租车”来自粤语--“打车”。出租车其实就是出租车,粤港澳地区叫“的士”,台湾地区叫“出租车”。出租车最早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香港和广东。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新生事物成为内地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
如今,每个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出租车。比如广州的出租车五颜六色,但为什么深圳的出租车大多是红色的?(关内最早有几辆黄色出租车)
答案有很多版本,深圳市局长认为深圳向香港学习比较靠谱。在香港电影横行内地的上世纪80年代,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红色出租车深入人心。比如,在香港电影《喜剧之王》中,张柏芝饰演的刘飘飘坐在红色出租车里痛哭的一幕,让很多人难以忘怀。
(喜剧之王剧照)
(香港街头的红色的士)
当然,也有传说,选择红色是因为广东人认为红色更吉祥,适合婚车。早些年,深圳人结婚,也会选择出租车作为婚车。
出租车
车夫曾是红马王子
1984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年后,深圳在全国率先取消所有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用油等商品开放,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没有粮票的生活。这就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深圳有了“出租车”。
那一年,国贸大厦尚未建成,深南大道还在尘土飞扬的机器声中沉寂。当年,深圳只有6辆出租车,起步价为6元,与关外绿色出租车起步价持平。
6元是什么概念?那时,一个普通人的工资只有10块钱。一个月一斤米才几毛钱,能一年打一次车,深圳人就可以夸很久了。
(图片来自南方日报)
但这并不代表的士没有市场,因为香港与深圳只是一河之隔。当时,香港很多企业开始在深圳设厂招工,所以老板们经常在口岸打车。对于当时月薪上千的香港普通人来说,6块钱是“湿破”的。
深圳的出租车司机也愿意接香港老板,因为他们当时都收汇率较高的港币!上世纪90年代最经典的场景之一,是港口通宵的红色队列。那时候打表打车还不流行,讨价还价。如果遇到途经东莞的香港乘客,下车时总会收到几元大额港币,任何车费都视为小费。要知道,20多年前,港币比人民币值钱多了。每当遇到这样的“大客人”,红色呼叫站就会听到激动的声音,呼朋唤友,分享给司机和老乡们。毕竟,这是他们背井离乡到深圳自驾的动力!
自然,上班不用日晒雨淋、出门有车代步、收入不菲的出租车司机,成了当时姑娘们心目中“红马王子”的代名词。当时,民间甚至有“哪个姑娘不想嫁给出租车司机”的传言。
由于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十分热门,1988年,深圳举行了一次全
在全国首次出租车牌照公开拍卖中,140张营运牌照最终以2716万元的天价拍出,单张牌照拍卖价格达到1万元。
一辆出租车的车牌接近20万元,但华侨城豪宅东方花园开盘时,单价还不到2000元/平。如今,东方花园的二手房价已经接近20万/平。
出租车司机月收入可买10O马桶
说起深圳的出租车,攸县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1990年,当攸县第一个出租车师傅月薪过万后,这条靠熟人拉熟人的致富路正式运营。
很少有人知道,原来的游仙们其实是在深圳招来开公交车的,却意外发现出租车行业有利可图。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出租车的承包费是5万元。只要司机勤快,几乎不会跑空车,一个月能挣2万元左右。
要知道,当时深圳的房价还是4位数,出租车师傅一个月的收入就能买一个10O的卫生间。这样的盛况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图片来自南方都市报)
财富的诱惑很快让攸县人走到了一起。上世纪90年代,无数攸县人从家乡来到深圳,他们大多直接瞄准了出租车行业。那时,司机一般合租2-3个家庭,丈夫日夜奔波,妻子专心在家做饭、带孩子。由于当时这个职业收入相对较高,出租车司机的子女得以从内地老家来到深圳,阖家团圆,还能在深圳就近上学。至于有意向入行的老家小哥,一般入行岗位是夜班司机,集中交班时间是下午5-7点。新来的夜班男孩们用他们那通宵不眠的布满血丝的眼睛见证了,在这座城市里,时间就是金钱。
据统计,深圳特区游仙“出租车”大军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总数已达10万人左右。如果我们回到90年代初,这个
数据显示,甚至超过20万人。“攸县大碗菜”“攸县米粉”“攸县麻将馆”至今仍是深圳城中村的标配之一。
由于攸县出租车数量太多,他们聚居的城中村曾被称为深圳出租车村。每天清晨或傍晚,在的士村,身着制服交接班的“的哥”“的姐”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出租车村的出租车排起了长队。)
在攸县出租车的这支大军中,有胆子大的人一早承包车队自己运营,如今已经拥有千万身家。从一无所有到一夜暴富,说这是深圳的致富神话并不为过。不管有多差,那些在深圳顺手买了房的老伙计,如今身价翻了很多倍。只是当年,大多数兄弟姐妹还抱着衣锦还乡的想法。挣了钱,他们回家盖了几栋小楼,误打误撞错过了这波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