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宣传周”2018年上海市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情况通报
为加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评价机制,为化妆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2018年,本市深入推进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建设,定期开展监测哨点报告质量评价活动,切实提高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和质量。现将2018年上海市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层申报单位情况
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为在线直报、逐级评价系统,涉及国家、省、市、基层四级。基层单位包括监测机构、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截至2018年底,全市备案基层单位364家,其中医疗机构(监测哨点)20家,区级监测机构16家,生产企业332家(含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国内责任人114家)。
二、报告总体情况
2018年,全市报告化妆品不良反应1706起,比2017年有所增加。其中,严重不良反应报告2例,其余均为一般报告。报告来自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其中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报告593例,占医疗机构报告数。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是首批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基地之一;生产企业报告47例,区级监测机构报告7例,分别占报告总量之和。与2017年相比,生产企业举报数量有所增加。
图1 2018年本市各申报单位申报数量
图2本市2018年报告
三、报告患者集中在20~50岁年龄组
报告中,女性1583人,男性123人,分别占报告总数。患者年龄分布为1~
92岁之间(平均年龄±),集中在20~50岁年龄组,占总人数。
图32018年报告的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
四、报告主要涉及非特殊用途化妆品
报告涵盖化妆品2049种,其中非特殊用途化妆品1872种,占特殊用途化妆品177种,占。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以护肤为主;特殊用途化妆品主要用于防晒和染发。
图42018年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报告涉及化妆品品类
五、网购已知化妆品举报最多
报告涉及商品信息1571种,占网购商品883种,其次是商场604种。
图52018年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报告涉及化妆品
6.主要不良反应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2018年报告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初步诊断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最多,共1635例,占病例数;其他疾病的数量很少。
表12018年化妆品不良反应初步诊断
初步诊断
案件数目
组成比
()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1635
激素依赖性皮炎
34
化妆品光敏性皮炎
21
化妆品痤疮
21
化妆品性唇炎
8
美容性头发损伤
4
化妆品中的异常皮肤色素
4
美甲损伤
1
化妆品荨麻疹
1
其他
6
注:部分患者同时被诊断为两种不良反应。
七、不良反应主要部位为面部,主要皮肤症状为红斑
2018年的化妆品不是
反应良好病例发生在面部最多,占1660例,其次为颈部、头皮和外耳廓。主要病变为红斑、丘疹、水肿和鳞屑。
八、不良反应主要部位为面部,主要皮肤症状为红斑
全年有101例患者做了斑贴试验,占总病例数。其中斑贴试验73例,阳性22例,阳性率为阳性;用化妆品系列标准试剂盒斑贴试验对84例患者进行检测,65例患者27种抗原阳性,主要阳性抗原包括甲基异噻唑啉酮、卡森、硫柳汞等。
结合辅助检查和病史调查,相关评价结果显示:与化妆品正相关27例,可能相关1219例,可能相关391例,可能无关57例,不能评价12例。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化妆品上市后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是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不断提升化妆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切实保障消费者化妆品安全。
小贴士
1.什么是化妆品?
化妆品是指通过揉搓、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涂抹在人体表面(皮肤、头发、指甲、嘴唇等)任何部位,以达到清洁、消除臭味、护肤、美容、修饰等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2.化妆品是如何分类的?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化妆品分为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两大类。特殊用途化妆品包括护发、染发、烫发、脱毛、美容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等。特殊用途化妆品以外的一般化妆品,属于非特殊用途化妆品。
3.化妆品有哪些不良反应?什么是化妆品不良事件?
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化妆品引起的皮肤
皮肤及其附件的损伤,以及人体局部或全身的损伤,不包括因生产和职业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等造成的损伤或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