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陆羽兄弟的《茶经》。两千年来的今天,别说中国a股市场没有一只像样的茶股,就连一家能在全国叫得上名字的茶企都找不到。
相反,在茶叶是“舶来品”的英国,几百年来茶叶一直作为商品,然后品牌化、标准化。
就连曾是大英帝国势力范围外缘的新加坡,也发展出茶饮品牌TWG,近年来牢牢占据茶饮产业链顶端,成为与香奈儿、VL齐名的奢侈品,在一二线城市的奢侈品商场招摇地设立专柜。
难道喝了几千年茶的中国人,沦落到请外国人教我们如何“卖茶”?
一、皇帝带货:茶炒千年
在浙江杭州,西湖以西的一座山上,有一座龙井村,村口矗立着18棵老茶树。
相传,这18棵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杭州登山的。走完路,正好来到龙井村,于是当地村民向皇帝献上了一杯茶。乾隆喝了之后,神清气爽,心情愉快,摆摆手说:“以后,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都要送到宫中去。
这个故事是从那时起编造的。12岁的黄花女孩清明前嘴里必须拿下什么,怎么炒,等等……它变得越来越奇幻和雾蒙蒙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段承包了龙井村几百年的收入。
如今,这18棵树还在。这18棵老树的茶是什么味道?有可能他们都在国宴上招待不懂茶的外国朋友
中国茶文化,虽源远流长,却源远流长;但套路和模式从未改变,那就是人为制造稀缺性和炒作噱头,从而抬高价格。对于难以保鲜的绿茶,在时令和炒制方法上是稀缺的;然而,经久不衰的红茶、砖茶等却稀缺
性取决于储存寿命。
而并不稀缺的茶呢?它常被称为“口粮茶”,在家里既不珍惜也不重视。
因此,中国的茶叶消费被强行分割为两个市场。一个是日常消费的市场,口粮茶,没有稀缺性,价格叫不上来,单位利润不高;另一个是奢侈品市场,各种人工稀缺性、产地、采摘季节、炒制方式、采摘过程,甚至采茶、炒茶的人都有特别的关注点。这种茶的目的是卖高价。至于买的人,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送礼。很多收礼的人好几年都没喝过,过期也很难扔掉。这真是一个讽刺。
这两个市场按照不同的逻辑运行。口粮茶市场注重回头客和口碑。买卖双方相对稳定。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从同一家奶茶店买茶;奢侈品市场基本是一锤子买卖,每年推出不同的噱头,赚一波就走人,不注重品质;因为他们知道买这种茶的不喝,喝的不买。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市场哪一个是可能诞生数十亿公司的市场?
二、千亿市场跑不出百亿企业
中国茶叶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企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茶企总数约为6万家。其中,规模企业1600多家,总资产过亿元的只有87家,过10亿元的只有6家。
然而,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的白酒,还不到茶叶市场的一倍。但它孕育了20家上市公司,且多为能打能看、旱涝保收的优质个股。
茶和酒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日常消费品。为什么两个市场的差距如此之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茶叶市场利润太薄;二是靠天吃饭,盈利不稳定,持续盈利不靠谱。关于这两点,茶企
规模越大,风险越大。这恰恰违背了人们的常识。一般认为,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
为保证供应,茶企种植时会与茶农签订收购合同,规模大意味着收购多。但茶叶鲜叶的品质和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价格会不断波动。购房合同一旦签订,剩下的就“辞职”了。
一旦茶叶鲜叶收成不好,价格上涨,茶叶原料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也会波动,影响供应链;反之,如果茶叶收成好,但市场需求不足,库存就会增加,茶叶鲜叶难以保存。因此,对于茶企来说,茶叶的原料成本始终带有“赌博”成分。
而且需求稳定。这么多顾客一年喝这么多茶;你不会随着茶叶的收成喝得太多,也不会因为茶叶收成不好而停止喝酒。因此,随着茶企开店、运营、推广等成本持续增加,价格随市场波动,茶企预期盈利空间并不稳定,但波动幅度会越来越大。
这基本上扼杀了孕育上市公司的条件。或者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茶叶市场还没有实现商品化和规范化。退一步讲,即使有,像煤炭、钢铁、金属、农业、猪肉企业,受周期影响也会很大,甚至长期忍受亏损。
不过,茶企资本化的尝试并非没有先例。
第三,“以茶代酒”,有没有可能?
早在2000年前后,中茶股份就曾谋求上市,但最终无疾而终。
近20年来,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华祥源茶业、信阳毛尖集团、四川竹叶青茶业、杭州龙井茶业集团等茶产业龙头也曾轮番冲击IPO,但基本都被拍在了沙滩上。
在港股和新三板,茶企虽多,但大多生存状况堪忧。香港坪山茶业更名为区块链集团,被责令清算;龙润茶叶被香港联交所要求摘牌;八马茶业、七彩云挂牌新三板
南方等,被集体终止上市。
2017年,新三板共有22家茶企,截至目前已有11家。其中,浙江查干坤市值最高,约1亿元。新三板茶叶第一股谢裕达市值仅1亿元。说得好听点,这些股票值一个“壳”价。
今年7月3日,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茶股份)、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普洱澜沧)分别在证监会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茶企在中国资本市场有望迎来转机。
“中”字当头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是央企中粮集团旗下企业。2006年经商务部批准,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茶界第一中华老字号挑战茶界第一股,信心满满。
(中粮集团官网)
中茶股份经营的茶产业种类繁多,其中销售占比最大的是乌龙茶。2019年,中茶乌龙茶产量占全部茶产品总产量的26%;销售收入亿元,占30。其次是普洱茶,占23。收入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