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核名

公司起名_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

工商核名

公司核名_工商核名查询系统官网
开公司想不出好名字? 企名网为您推荐
已为 家公司推荐名字
如:贵州企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城市是“上海”,行业是“科技”
公司起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工商核名

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号码才能收到核名结果

查询成功

稍后将有工作人员告知您查询结果,感谢您的耐心等待!

三七是否可以作为公司名称

发表日期:2022-10-10 14:25:04

        三七之名由来已久。有文字记载始于1587年,当时我国伟大的药理学家李时珍写下了不朽巨著《本草纲目》。后世历代医书对三七及其药用价值均有记载。自《本草纲目》问世以来的400年间,无数医家、学者、名人对三七的来源进行了许多考证和注释。然而,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
        首先从三七的药性、音义来诠释三七的名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首次记载了“三七”一词。文章写道:“或云本名山漆,意指其可粘如金疮漆,近之。”他在书中以三七为正名,而将三七与山漆混合在傅方,反映出当时三七已被命名和使用。湖北赵灿熙先生在《三七》一书中写道:“在开中药的习惯中,药名的繁体字往往用简笔画的同音字代替,所以山漆后来就写成了三七。”
        二是根据三七地上植株形态对名称进行解释。这种说法还得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起,其中记载:“彼谓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非真也。”清乾隆年间1765年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他引用官游记:“每茎七叶三根,故名三七。”1849年,曾官至云南巡抚的吴启钧在《植物名实考》一书中绘制了三七原植物图(地上部分)。途中三七复叶2个,左小叶3个,右小叶4个。《广西通志》记载;“三七恭城出,其叶七茎三故名。”以上著作都直接或间接地说明了三七的名称,历来影响较大。1952年,云南省商务厅出版的《云南土特产概况》一书采用了这一说法。文中说:“三七,原名‘山漆',今名’三七',是因这种没有三枝七叶的植物而得名。”
        第三,根据三七的栽培生长特性对三七的名称进行了解读。这种说法在文字中很少见到,在民间口头流传甚广,如三
        “七”以需要30%光照和70%遮阳的环境而闻名。“;“三年,七月称三七。”;“3月出苗,7月挖到三七。”;“三分种,七分管三七。”等等。近年来,一些三七产品说明书上标注“三至七年收成有名”,采用的就是群众中流传的说法。
        此外,还有上述两三种解释。如1980年4月,文山药业公司的《三七》小册子载明:“因播种后三至七年才能采挖,植株形态多为茎三枝七叶,故名三七。
        三七名的释义一般从药性释义、音系释义到形态释义,甚至随意整合。有很多牵强附会,散布虚假信息。在对三七进行科学研究的30多年时间里,我们对三七的名称进行了多方考证,试图得到一个更愿意、更可信的答案。
        考证三七名源,要以科学的态度追根溯源、探究本意。从《本草纲目》的记载可以看出,三七的命名和使用是在明朝时期,并非李时珍首创。书中说:“南人军中近时始有二药,作金疮之药。云有奇功。”说明药名来自南方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1975年4月《植物分类学学报》第13卷第2期发表的学术论文《三七属三萜组分与三七属分类、系统及地理分布的关系》中指出,三七“作为第三纪古热带残余植物存在于滇桂交界处的天然避难所。因为这种珍贵的中药我们老百姓长期使用,所以我们至今没有发现野生植物,这和人参在一些地区找不到野生植物的情况是一样的。“云南省文山州曾经是三七的故乡,但现在仍然是三七的主产区,这就为考证三七名称的由来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范围,在三七种植的发源地探索答案,一定是正确的。
        今天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清代主要由广南、开化两市管辖。这里地处祖国南疆,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文化经济好于
        后退;加之封建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这里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极少。文山地区的地方志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才成书,但此前并无记载。据查,《广南府志》在“品”项中只记载了“三七”二字。但文山州各族人民忠贞不渝,关于三七的美丽传说和历史故事从很早以前就广为流传,对三七也有自己的民族称谓。说明各族群众对三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七之名,无疑是居住在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
        苗族是居住在三七主产区广南、砚山两县最多的民族之一。苗族民间流传的关于三七的传说也是最多的。在苗语中,“三七”叫“切”,与山上的树“山漆”同名。“三七”为什么叫“猜”?不少年逾古稀的苗族老人回忆说:“我们老祖先知道山漆黏黏的,用来画东西,还说它可以入药。后来在山里发现了一种草,可以治刀伤、伤口出血。它就像山漆的漆一样,粘在伤口上就好,所以叫它们同名的‘猜’。”另一位老人说:“这种药以前生长在深山老林里。我们苗族人喜欢在山上打猎。我们受伤流血是常有的事。当我们使用它的时候,要一下子找到它是不容易的。后来,老祖宗中有人知道了这种药,索性挖了一些回去试种。消息传开后,挖种这种药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野生的难觅踪影,家族也多了起来。汉人说起这种药,就叫它‘三七’。怕与漆东西的“山漆”混在一起,就叫“药用三七”。我们苗族人用民族方言常说“猜药”“猜漆物”。至今,文山州苗族同胞仍称三七为“猜”,意为家庭种植的三七;而山上一种与三七十分相似的植物叫“猜锅”,意为野生三七。这些反映苗族人对三七的认识由来已久,很早就发现它能疗伤止血
        的作用。
        居住在文山地区的壮族也较早认识三七。壮语一般称三七为“青秀”,有的称其为“雅青秀”。至今,壮族民族语言称家族三七为“达姆青秀”,野生三七为“叶青秀”。“青秀”释义为干姜药。姜最早入药是在《本经》中。《论语》中有“姜食不撤”之句。在我们的考证中,不少壮族同胞说:“这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名字,听说是农志高(壮族首领,1049年起于文山)时叫的。”可见,壮族同胞早就知道三七的块根形似生姜,可以入药。
        俗话说,“山头住苗族,水头住壮族”。苗族历来居住在深山老林,壮族则居住在水草丰美的平川坝子。苗族对生长在密林中的三七的发现、药用和引种。甚至使用等方面更早,符合实际情况。
        由此推断,“三七”之名源于生活在云南省文山州的苗族,由苗语“切”翻译而来。在苗语中,“三七”和“山漆”被称为“猜”,是同名异物。为什么是同一个名字?是因为苗族认为三七治疗金疮出血的作用与漆粘物一样有效,所以以“猜”命名。“猜”译为“山漆”,意为“真名或原名山漆”。后来人们认为,这一名称容易使绘画器皿用的山漆与药用用的山漆混淆。为了体现区别,兼顾本意,根据医家的做法,选择了简谐音笔画的汉字“三七”。这样就兼顾了字、义、音、物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