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字必称学习国际先进;是时候改变自己了,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这就是中国足协。
尽管俱乐部名称被要求改为中性名早已为人所知,但在足协召开专项治理会议后,这一举措的正式发布,还是让不少俱乐部无所适从,也让不少球迷心碎。
不遵守这一政策的俱乐部将失去新赛季中超资格。据悉,除了大连人达标外,另一家中国足球老牌俱乐部上海申花相对安全,因为现有的申花品牌与俱乐部并无关联。
事实上,由于俱乐部名称的非企业化规则,大多数老牌俱乐部及其球迷都不愿更改沿用多年的队名。像北京国安、天津泰达都明确表示不愿意更改俱乐部名称,球迷和俱乐部都没有让步的意思。河南建业虽然发起了向球迷征集新名字的活动,但也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建业”不仅是足球,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委婉地表达了不满。
河南建业球迷俱乐部的声明--“我们之间的羁绊,不能让别人乱作为而死!”光是这句话,就让所有人感动。经过26年的沉淀,河南建业这个名字早已成为球迷心中一张生动的城市名片。只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就能感受到球迷愤怒背后的不甘。
虽然足协更改中性名的初衷是为了结合地域特色,让足球文化深入人心,引起球迷共鸣,但传承足球地域文化,传承俱乐部历史,打造百年俱乐部的目的是与国际接轨。不过,正如此次通知发布后外界的反应一样,“一刀切”的做法并不被粉丝认可。毕竟,这把刀“切”下来,确实“切”到了频繁的球队更名,但同时也“切”到了足协与球迷之间本就薄弱的联系。
央视大师
持有者韩乔生指出,一些俱乐部名称早已超出商业范畴,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提到上海申花、河南建业、浙江绿城,几乎没有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企业名称。天津泰达更不一样,是天津经开区的简称!国安不再是中信国安控股,但新东家中赫集团依然尊重传统,没有舍弃‘国安’二字。”
他还表示,一味模仿光鲜亮丽的表面,急功近利地做表面工程,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中国足球出了一道难题。熟悉的变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全新的政策已经牢固确立。无论如何,期待“半途而废”不再出现。
尽管足协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促进俱乐部股权多元化,纾解俱乐部股权结构过于单一的隐患,但这种僵化的“一刀切”还是引发了不少非议。对于北京国安、河南建业、天津泰达等老牌俱乐部来说,他们的名字早已超脱了自身企业的含义,成为当地足球文化的象征。如果无视投资方20多年的努力,无视本土球迷几乎两代人追随的足球记忆,强行抹去这一文化符号,这不仅不利于老俱乐部足球文化的传承,也忽视了球迷多年付出的感情。
足协表示,要尊重城市文化,而不是简单命名。但是,让一些早已是足球文化的代表性名字消失,就是尊重文化吗?
俱乐部更名看似是“一句话”的小事,但在实践层面却面临重重关卡,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需要多方协调--这恰恰是改革的“大学问”。
事实上,与现在的做法相比,早在几年前,就有消息称,在中超元年2004年之前进入职业联赛,名称延续至今的俱乐部,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要人性化得多。以如此理性的方式解决这样的情感问题,到头来恐怕会落得四个字--矫枉过正。
中国足球未来要做的事情
还有更多,可以改变远不是简单的中性名称。
(微信公众号“陶说足球”--只谈足球,不浪漫,花边可深,每天一个精彩的足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