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号不火!天津的这家公司,因为名字腾讯,跌跌撞撞!
腾讯大家都很熟悉,但这一次腾讯在不知不觉中换了Logo。
变化一:字体变“斜”,这种独特的斜体字体就是“腾讯字体”。
变化二:颜色变成了“蓝色”。这股独特的蓝,就是腾讯蓝。
你发现了吗?
正是看中了腾讯的口碑,不少企业心存侥幸“傍名牌”“蹭热度”,也难逃腾讯的投诉和维权。这不,天津滨海的这家企业就因为冠名“腾讯”而被腾讯投诉处罚。
案件原因
腾讯区块链(天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6月27日,经营范围主要为“区块链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因其名称中含有“腾讯”二字,引起腾讯公司不满,腾讯公司向滨海市场管理局投诉。
腾讯认为,1998年11月成立之初就以腾讯为企业名称运营,早在20年就在区块链领域布局,并注册了“腾讯区块链”商标。但涉案公司未经腾讯公司许可,擅自使用“腾讯区块链(天津)有限公司”作为公司名称,并注册了公司。该公司的抢注行为对腾讯区块链业务造成严重影响。
滨海市场管理局受理后,迅速网展开调查,并对腾讯区块链(天津)有限公司作出行政处罚:8月20日,滨海市场管理局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0月15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该公司未经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将“腾讯”字样注册为企业名称构成不正当竞争,责令变更企业名称并进行行政处罚。考虑到该公司在使用“腾讯”作为企业名称期间未进行经营,社会影响较小,未造成严重后果
,予以从轻处罚,处3000元罚款。
目前,该公司已更名。
海外维权
事实上,这并不是腾讯第一次遭遇企业名称抢注。
早在今年2月14日,一家腾讯传媒有限公司在韩国注册成立。该公司在其注册的腾讯传媒网站上,不仅大量使用腾讯办公区域图片,还以“腾讯传媒”名义对外宣传业务、开展商业活动,严重影响了腾讯韩国分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合作代理商的权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腾讯向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提起禁制令救济。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经审理认为,该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禁止该公司使用腾讯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名称。
如今,知名企业名称被他人注册为公司名称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挤压了合法经营者的市场份额,也造成了市场混乱和不必要的商誉损害。因此,企业经营者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他人抢注自己的企业名称。
精心布局维护合法权益
企业名称权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除企业自身外,任何人不得私自使用。但由于企业名称登记的地域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会故意将自己的企业名称与知名企业名称混淆,攀附知名企业声誉,进而损害他人权益。
企业名称被抢注最直接的后果是,当权利人想在同一主管机关管辖范围内申请注册公司时,因名称字号被占用而不予核准。最大的风险在于企业名称被抢注后,抢注者对名称的不可控使用。抢注者可以在经营宣传中自称权利人的关联公司,或者借助权利人的影响力开展与权利人相关的业务。更为严重的是,抢注者可能利用公众对权利人的信任实施犯罪行为,给权利人的名誉和利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企业
名称被抢注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权利人在实际维权中会面临种种困难。
腾讯处理上述两起案件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企业名称均由行政机关核准登记,结合案件证据证明对方“恶意”或名称可能造成混淆,很难成功维权。特别是在海外维权时,由于可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维权决策和执行的难度会更大。
就腾讯在韩国的维权经历来看,主要面临调查取证难、维权成本高、不熟悉法律和程序等困难。由于语言差异、地域差异等因素,权利人难以高效取证。因此,权利人在海外维权过程中,应避免经验主义,收集证据的范围应尽可能广泛。要从涉嫌侵权的内容到形式与当地充分沟通,将甄别证据的工作交给当地。
常见的抢注行为如何处理?
小编建议
无论是企业还是权利人,都要采取“事前布局+事后救济”的措施。在布局上,可在目标市场提前设立分支机构,在海外市场积极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事后,企业名称被他人抢注时,可以通过行政、司法等途径寻求救济,当然也可以尝试直接与对方沟通协商。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