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中国
原标题私募圈刮起“更名风”,多家知名机构纷纷更名。怎么了?有大量私募跟进?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发现,市北、明益、宝银等多家知名私募纷纷更名,公司名称中均标注了“私募基金”字样。
今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私募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其中,明确了私募基金公司的名称和经营范围,要求私募基金公司名称中必须注明“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管理”“创业投资”等字样。同时,对公司的经营范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新规采取“新老划断”,对股票私募没有强制要求。上述知名私募更名是否会引起行业进一步跟进,值得观察。不过,券商中国记者采访了部分头部私募,对方表示目前没有相关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私募根据新规调整公司名称后,会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部分私募会将简称改为“**基金”,这与传统公募的简称非常相似。
多家知名私募相继更名
7月2日,星空私募投资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及经营范围发生变更,公司名称由“上海宝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宝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范围由“投资管理”变更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服务(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宝银投资的更名在知名私募中并非个例。
今年4月,市北投资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由“海宁市北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变更为“上海市北能信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公司注册地址由“海宁农外综合开发区纬三路11号315房”变更为“上海市青浦区英港路714号103房”。
明一博厚也在上月发布公告称,明一博厚投资有限公司已在2021年
6月5日起,公司名称变更为“明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服务;投资管理;资产管理”。
业内人士:股票私募没有强制要求
公司更名对于私募来说是一件大事。市北、明毅博厚、宝银等多家知名私募的动作,是否会引发更多头部私募跟进,值得关注。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新规并未对股票私募进行强制性要求。
今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私募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
新规第三条明确,未经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基金”“基金管理”字样或者类似名称开展私募基金业务活动,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名称中注明“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字样,在业务范围中注明“私募基金管理”“私募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等体现受托私募基金特征的字样。
有业内人士指出,证监会在新规起草说明中明确,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名称和业务范围的规范要求“新老划断”,存量私募基金管理人名称和业务范围不符合新规要求的,无需整改。
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除了更名,市北投资和明一博厚还变更了公司注册地。
“这两家公司不应专门为增加‘私募基金’名称而进行调整,而是在进行其他工商变更的同时,按照新规要求进行相应变更。”有私募人士表示。在该人士看来,不排除部分公司为了提高合规标准会主动更名,但大部分头部私募应该不会跟进相关动作,监管也没有对股票私募做出强制要求。券商中国记者询问多家头部私募,对方均表示目前没有相关计划。
根据基金业协会信息,新的
《规定》出台后,协会新登记的私募管理人名称大多符合新规要求。
“**基金”是否合规?
券商中国记者还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私募根据新规调整公司名称后,部分私募将简称改为“**基金”,与传统公募的简称十分相似。
一家有类似操作的私募告诉记者,公司在变更简称时曾咨询过合规,确认合规后才进行此类调整。记者就此询问了一些法律人士,他们均给出了合规结论。
“公司全称是'**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常的话,简称不是'**基金‘就是'**私募股权',会觉得有点奇怪。”有业内人士指出。
同时,记者注意到,一些老私募在变更公司名称时仍会保留原公司简称,一些新私募在设计简称时会刻意避开“基金”二字。例如,一家最近注册的私募基金将公司简称命名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