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在体检机构发现异常,体检机构说不把我的信息交给保险公司,我能不说吗?”
“如果我不说,保险公司有权调取我的病历、体检记录吗?能拿到吗?”
“如果我用虚拟名字去医院检查,保险公司真的查询,能查出来吗?”
我相信这些问题也是很多人所关注的。今天我们就从理赔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看看保险公司能找到多少数据。
1
为什么保险公司不在投保时进行调查,而只在理赔时进行调查?
1.“最大诚信原则”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最大诚信原则要求参与保险活动的当事人(白话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充分、准确地相互告知与保险有关的重要事实。
目前,一般而言,这一原则更多体现为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法律约束。当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违反这一原则时,保险公司可以解除合同或请求确认合同无效。
因此,这也是保险公司无需事前调查的原因之一。
保险公司选择相信你说的话,如果符合条件,就会让你正常购买。
2.调查成本高
调查只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相对降低了调查这一地区的成本。
如果把调查前置,会带来巨大的人力财力支出,大家能想到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保险价格上涨。
这种双输的局面,也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目前只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
2
保险公司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理赔调查?
普通意外医疗报销理赔、普通疾病住院理赔、事故过程明确的意外理赔等,一般情况下,申请理赔时提交的证据会直接审核,材料齐全
,按照合同可以支付。
但一般情况下,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下的理赔案件,保险公司会大概率激活理赔调查程序:
1.理赔金额过大或投保多份保险
保险公司一般不会启用理赔调查,如门急诊、小额就医等。毕竟现在理赔调查的成本比较高。
而且,这些小的医疗和索赔是相当快的。最快的是下午4点申请理赔,第二天早上就能收到理赔款,全部不到24小时。
但如果涉及金额比较大,或者发现多家公司投保,这种情况不仅是为了启用理赔调查,还需要多家保险公司共同调查。
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不能排除司法机关的介入。
2.短期内的风险
保险一般在两年内投保,或者刚过等待期,这是保险公司排查的主要对象。
另一方面,如果买了10年、20年,这类保险公司只要没有发现明显疑点,一般赔付很快。
3.保险事故发生存在疑点,需要现场取证
常见的如意外险、寿险等,疑似存在欺诈骗保风险,保险公司将重点排查。
4.提交的理赔信息涉嫌伪造
例如,如果数据有涂改和模棱两可的迹象,无法提供完整和清晰的数据,这种情况也将被调查。
顺便说一句,很少有医生愿意在出院后更改病历。如果病历出现错误,最多由医院出具情况说明。
因此,在出院前,一定要留意所有的病历资料,是否有错误。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医生沟通纠正。
给保险公司的资料必须清晰完整,尽量没有涂改痕迹。
5.提交的出院小结和病历资料包括既往疾病、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
常见的,比如父母得了癌症,会调整
检查被保险人是否有相关症状、用药、治疗等情况。
6.其他情形
比如,索赔人的直觉、家庭经济能力的偏差等。
3
保险公司如何调查?可以查到哪些数据?
1.通过社保使用记录调查
查询过往医保使用记录,不仅会查看居住地的地方志,还会根据身份证号归属地查看用户出生地的社保记录。
如果能查到其他工作地、过往居住地、户籍记录等,这些地方的医保记录也很有可能被查询到。
顺便说一句,医保卡一定不能借出去。如果有贷款,一定要如实告知。
如果当地允许家属使用,但无法区分探视姓名,最好不要让家属使用,避免可能出现的理赔纠纷。
2.通过病历、体检记录进行调查
保险公司还将对出生地、居住地、历史居住地、工作地等涉及区域的医院和社区诊所进行调查。
住院记录是重要的排查方向,其次是门诊病历、影像及生化检验报告、药房处方药记录、体格检查记录等。
3.个人资料调查
对参保人姓名、曾用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过去使用的手机号、直系亲属手机号等进行排查,排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医院查找。
有些人会要求面谈,当面询问购买保险、出险等相关信息,以确认真伪。
甚至可以调查公司和邻居。
4.地方保险行业协会调研
对调查结果有疑问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当地保险行业协会询问投保人是否同时在其他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如果发现疑点或掌握了用户带病投保的证据,保险公司之间就有可能相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