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最后的裁剪权,最遗憾的应该是奥森·威尔斯。
《恶之触》上映时,制片方草草剪辑,稀里糊涂地上映了。大神不再是《公民凯恩》时期的风头。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也为了给自己的作品一个完整的交代,他写了一份58页的编辑备忘录寄给世人,但没有被采纳,以仇恨收场。多年后,“抢美女”的原始素材丢失,剪辑再也无法按照导演的想象完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一份58页的备忘录被环球公司制作成花絮,收录在DVD中。
多年来,《劫佳人》被列入各类黑色电影经典榜单,其开场3:20的长镜头也被视为影史经典。无数观众和影评人被这个长镜头震撼、折服,惊讶于这个长镜头中剧情与调度的完美结合,但也正因为是长镜头,才躲过了被剪辑的讽刺命运。
初到美国的希区柯克为了捍卫自己的剪辑权,在拍摄的时候,用他苛刻的方式完成了拍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档期都精确到秒,这让编辑无法进行后期的删减调整--因为素材只允许这样删减。换来了自己的“悬疑高手”企名网。
波兰斯基在好莱坞拍摄《迷迭香的宝贝》时饱受折磨,逾期、误工接连出现,引发大家质疑。但生产者鼓励他:样品质量如何?如果够好,去他妈的!因此,这部超现实心理恐怖片也开创了婴儿恐怖片的亚类型。
这些例子都表明,编辑权对导演极为重要。
我们总是把在现场拍摄的镜头称为素材,那么剪辑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混合材料,成为电影腐朽为神奇的时代。当影片存在于导演脑海中时,无论他如何表达,都无法展现全貌。因为它是图像和声音,包含着无数的细节。人类语言都是逻辑语言。我们怎么能
一一总结就够了吗?如果我们想要遇见一个伟大的灵魂,难道不应该是心灵的直接碰撞吗?视听语言,绕过书面语的逻辑翻译,直接用影像再现灵魂,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任何巧思的直球。观众会被一个直球击中,就像心灵的碰撞,快乐会眩晕;但如果观众不感冒,可能真的会晕倒。所以我们的制片方会担心,担心票房,担心排片,担心反应,等等。于是大胆假设,仔细求证,提出各种编辑方法和包装方法来纠正这个直球:加个旋转?换角度?改变投掷方式?用小球?转手?也许,所有这些方法会让这个球看起来更好看,更有观赏性,但最初的心灵直击就消失了。
而这,对于一个心中有虎的导演来说,不亚于当头一棒,当场倒地。而投手的球还是那个可能传奇的球吗?
我们能理解制片方的心理,但更遗憾:如果一切都没了,我们就失去了一个与伟大灵魂碰撞的机会,我们可能会开心快乐,却感受不到伟大幸福的来临。
--------------------------------
今天在学校见到郝峰老师,字累了,就想写这样的回答给他加油鼓劲。
不是我们不在乎投资什么的,而是我们在乎这个道理--始终如一的道理。
因为真正的力量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