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俗”三个字入手,带你领略国潮的“天下第一俗”
说起秦皇岛和山海关,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山海关去过不止一次,但记忆中只留下卷起裤腿、光着脚踩沙滩的画面,印象中似乎只剩下老龙头。
这个夏天,我有空就带着孩子,跨过山海,来了一场千年的山海之旅。再回山海关,再见面,再认识山海关,我们的旅行要从“山”“海”“俗”三个字说起。
山海关是“长城第一山”,也是燕山的起点--角山。这座山像一条穿角的巨龙,雄伟辽阔,风光无限。它是山海关的天然屏障,也是人们聚集的地方。
燕山玉麦角山位于山海关城北3公里处。角山不高,主峰海拔仅519米。或许是《陋室铭》中的那句:“山不在高,而有仙名。”角山不知是否藏神仙,但它是明代长城从老龙头跨越的第一座高峰,因此赢得了“长城第一山”的美称。
角山是山海关的天然屏障。山门造型独特,设计古朴,如一座大写的“山”,是仿明代古堡的建筑。门楣上有“角山长城”“碧海荣光”等铭文。
角山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是辽东镇与蓟镇的分界线。
角山长城是高山长城的代表,其特点是结构多样,依山就势,易守难攻。自寒门关十号台起,沿着高耸的山峦、险峻的地貌盘旋,全长4公里多,呈“工厂”状分布。城墙高度因地制宜,多为外高内低,便于登城防守。
相较于其他热门长城景区,角山长城并没有过度开发,也没有过度商业化。是静下心来,慢爬长城,赏山景、品长城、感知长城的好去处。
“上下两千年
绵延十万里的万里长城,犹如一条龙,在神州大地奔腾跃动。它从遥远的西部戈壁滩一路飞来,穿越河流沙漠,骄傲地把头伸进汹涌的渤海,形成引领入海、激荡沧海、翻江倒海之势。山海关之海,指的是明长城以东的起点、闻名中外的长城入海的必经之地--老龙头。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沿海高地,依山傍海,长城临海而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精心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永恒的奇观”。
老龙头长城的修筑始于明洪武十四年,是徐达将军在此修筑的山海关前卫哨兵城。明朝中后期,明朝防御重点由蒙古转向女真,由陆地转向海上。作为海上防御的前沿阵地,经过抗日名将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巡抚杨嗣昌等几位名臣的加固,老龙头成为守卫京师的海防要塞。
沿着城脚下的马道缓缓前行,一幅绚丽的长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600亩的老龙头由宁海城、澄海楼、石城入海、南海口观、龙武营、海神庙等28处景观组成。这里有长城唯一入海石城、唯一海上敌台、明代长城东部第一垛、第一门户、第一观海城堡和现存最完整的明代长城沿线海防兵营。
“天下第一关”,长城东出第一关,“两都之钥无与伦比,长城第一关”,是明代都城的重要屏障,也是极其完备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在此筑卫,留下了这座已有640年历史的长城军事重镇。
因依山傍海,故名山海关。牌匾上的三个大字是“山海”
“关”也很神奇,远看山海门,近看山海关,这三个字都有故事,据说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驻守山海关的总司令派人请王羲之题写“山海关”二字。王羲之对官府借机敛财、搜刮民富、不收礼品、不写文字感到愤慨。谋士出谋划策,找到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帮忙。王献之本应如此,回去愚弄老子,写了“山”“海”“门”三遍。写关字时,王羲之写完挨着门的字,越琢磨越不对劲,气得扔下笔走了。王献之在门框上加了几支笔,把“门”改成“关”,派人去山海关。
骗王羲之的墨宝,命石匠在青石匾额上刻下“山海关”三个字,镶嵌在山海关老城门上。建成后,都督满心欢喜,亲观其景,近观山海关。远远望去,“山海关”变“山海门”。
原来,王羲之书法精良,王献之功力拙劣。他所加的“关”字柔弱,远远看不见。
万里雄关至今犹存,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传说。在这雄关里走走停停,每一次呼吸、每一步都是历史遗存。
说完了“山”“海”“俗”,再来说说夜色更精彩、国潮当道的山海关该怎么玩。相信我,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谁也拒绝不了。
17:00第一道广场
赶一趟财富集市,品一口美味的山海关浑锅。酸菜为底,姜汁作汤,上冻豆腐、五花肉、龙虾、肉丸。锅开了,泥泞的锅里捞出来的是美味,是文化,是情怀!
19:00东街十里登海、龙灯长廊
记得那一年那月的灯火
还记得当时在那里的那个女孩吗
灿烂绽放~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人群聚集的网红打卡点
跳舞的古风小姐姐
清帝巡游
快闪解读相约街头~
一秒穿越回康乾盛世~
20:15第一关广场
看山海长城光影秀,肉眼看3D~
古老的战鼓仿佛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百年前,战士冲锋的声音回荡在今天!
不需要搜索
这就是山海关,一座不夜城
相约山海关
越夜越潮
潮水里满是人
潮是国潮